成年人普遍认为孩子天生就是不守规矩的,他们总是想方设法、绞尽脑汁的用各种各样的理论、工具训诫纠正孩子的“错误”。结果通常事与愿违,弄得自己疲惫不堪。
玛丽亚*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告诉我们孩子与生俱来就有对秩序强烈的敏感,而成年人无意识的错误行径破坏了孩子的秩序感,等孩子过了秩序敏感期,感知到的紊乱就会成为孩子今后发展的障碍。也就是说成年人一方面不停的抱怨孩子不守规矩,一方面又亲手打破孩子的规矩意识。
我们家孩子学会走路后特别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就是躲猫猫,起初为了降低难度,我们总是躲在窗帘后面,她已熟悉路径,直接冲上去掀开窗帘,发现躲藏的父母后开心的大叫。后来为了增加难度,我们换躲在房间里,孩子再次掀开窗帘发现没有人,有点纳闷,在客厅里转了几圈后,干脆放弃干其他事情去了。躲在房间里的我们等了许久没动静,发现孩子早已自顾自的玩玩具去了,就像没这个游戏。有时候换她躲藏,她永远都是躲在窗帘后面,还没等我们开始寻找,她自己开心的冲出来大喊“我在这里!”这时,我们总会义正言辞的告诉她躲猫猫的游戏规则,但是下次她依旧“犯同样的错误”。
我们以为孩子玩躲猫猫是为了找到目标,还自以为是的想通过不断升级难度来锻炼孩子的观察应变能力,其实他们对寻找目标没有任何兴趣,他们关心的是物品应该放在正确的位置,他们的目标是建立秩序感。在孩子看来,躲猫猫就是一个将物品放回原位的游戏。
孩子对秩序有一种源于内部感觉的天然敏感性,这种敏感性是自然赋予的。他借由这种内部感觉来区分物体之间的关系,而非物体本身。对于处在敏感期的孩子来说,躲猫猫的游戏当中的目标单独存在时是无意义的,只有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比如窗帘背后,孩子才能有目的去寻找他。不断的强化积累目标和窗帘之间的关系,就能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这种秩序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环境并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秩序感也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而我们却自以为是的不断变化环境,破坏了目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破坏了孩子原本就存在的秩序感。
孩子的秩序感和成人的截然不同,孩子成长于环境之中,因此他们需要的并不是似是而非的建设性意见,而是一些明确的指导,而成年人通常在经验的影响下早已将秩序玩转的玲珑八面、游刃有余。
孩子的秩序感隐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比如熟悉的房间里多了一个物体、洗澡时头脚的方向调换了、换了一张婴儿床等,他们都能敏感的感受到秩序的变化。当秩序被破坏时,需求没有被满足时,他们无法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只能通过哭、闹、焦躁、悲伤等任性行为来表示不满和抗议。但这种表达方式又被成年人解读为不守规矩、不可理喻,进而对孩子就行“纠正训诫”,从而进入恶性循环。敏感期的任性行为源自内心的冲突,它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但是会阻碍一个人的心理成熟,成年后出现的很多莫可名状的行为偏差大都隐藏在童年的秘密里。
孩子是自己的创造者,孩子所拥有的秩序感是成年人难以想象的,但这种能力只会在童年的敏感时期出现,当孩子长大后就会消失。成年人的责任不是教会孩子如何遵守秩序,而是深挖孩子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放下“偏执”停止破坏孩子的秩序感,用适合孩子特质的方式来唤醒源自生命本能的巨大能量,最终学会如何理解孩子并与他们和谐相处。
请善待孩子的童年,培养自主、强大、智慧的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