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力所不能及的时候,我会选择去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河边慢跑。
有选择地和自己当下所处的困境解离,去感受身体出汗,排毒,分泌多巴胺的感觉。
在跑步的时候,我可以尽情地放松,让思绪飘散,让自己的潜意识工作。在慢跑的时候,常常会有些好的想法出来,我会停下来,记录自己的想法,很多好的主意就是在跑步的过程中冒出来。
跑步的时候,我会慢下来,仰看天空,看花瓣落下,回想曾经烂漫而今不在的樱花,到桥上俯看淙淙流水,觉察自己的渺小和感受大自然的馈赠。
在力所不能及的时候,我会选择看或听书,从中找到先哲贤人的思考,和自己人生使命对接。
我会想起一行禅师在《活在此时此刻》中讲的故事,一个滂沱大雨的晚上,他需要去救助漂泊在公海,命悬一线的800多名难民,却被当地政府驱逐,勒令在24小时内离开,面对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他如何通过冥想,沉浸在当下,奇迹般地找到了解决方案。
即使是如此努力,却仍然有很多力所不能及之事,他遇到过一位越战老兵,这位老兵在越南战争中误杀了五名无辜的儿童,心灵背负沉重的十字架,终日活在内疚和自责的地狱里,无法与人沟通,对他人怀疑排斥,日日行走在崩溃的边缘,几十年过去都不能释怀。
一行禅师邀请他参加行禅训练营,让他悟到,过去的已无法改变,他的确杀死了五名儿童,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但他却可以利用余生救助数百名需要他帮助的儿童,决定权在自己手里。
在《幸福的陷阱》中作者澳大利亚作家路斯.哈里斯提到一个比喻,人就是一辆开往目的地的公交车司机,无论人上人下,无论有没有人对你辱骂呵斥,TA都无法夺去你的方向盘,你始终是在开车去往自己的目的地。
是否停下车来和乘客争吵都完全是自己的选择。
从中汲取到力量,我所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和自己人生的使命是否相关,如果相关,尽全力去做,坦然接受可能不能完成的后果。人生的使命不是物质上享受,身体的欢愉,而是更高层次的,自己希望全力去实现的梦想。
如果不相关,可以考虑放弃。因为人生的目标很有很多,比如权利,职位,薪水,房子,车,外在享受,这些都是好的,人希望得到的。但他们未必和人生的使命相关。
关键就是在其中是否能够找到和自己使命的链接。
在我刚换工作的前一个月,非常担心恐惧,工作压力很大,晚上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和美国进行沟通。我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没有掌控感,晚上睡不好,担心自己无法通过试用期,陷入失业的窘境,想想孩子,车贷和房贷,整个人非常焦虑。每天上班还需要装作如无其事的样子和同事沟通,把项目往前推进,晚上回到家,身心俱疲还要耐心地哄孩子。
后来我想明白,最底线的情况,如果我失去工作未必100%是坏事,我所追逐的工作,职务从佛教的角度都是幻象,它背后给我带来的人生意义才是我应该孜孜以求的。
参照美国亚历克斯.佩塔克斯所著的《思维的囚徒》中给出的方法,我列出了失去工作的好处:
1.可以好好休息,停下来反思旅程;
2.可以陪孩子,把这当做一个向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找机会,爸爸如何面对挫折;
3.有一段假期可以陪孩子去徽杭古道徒步;
4.可以放下杂事,参加内心渴望十天内观;
5.可以系统地去上教练课程;
在想极端的情况我能接受后,我试图把自己的工作和人生使命进行链接。
我的人生使命:成为快乐、知行合一的个人成长教练充满着许多链接。成为教练需要更多地洞见,从激发他人找寻目标,消除内心的恐惧。
而我可以作为我自己的教练去看待这一切,在《高绩效教练》一书中,作者惠特默提出了GROW模型(Goal,Reality,Option,Will)。即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被辅导者找到目标,认清现实,发掘选项,坚定意愿。
我的短期目标是寻找一个技术解决方案,长期是成为个人成长教练,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人成长。
在当前这个技术解决方案中,有哪些利害干系者,有哪些工作我可授权给他人去完成,有哪些需要我自己跟进,结束解决方案最终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用户的深层次需求是什么?未来如何避免此类技术问题的重现?
通过不断地问自己问题,我对工作的边界更加清晰,对于自己能做到的更加笃定,对于做不到的也更加坦然。
最终问题以一种出乎意料,戏剧性的方式得以暂时解决,工作压力也比之前减轻了不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