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学习的料。""他学不好语文。""他就是胆小、怯懦…"工作中,常常听到家长对我说这样的话。给孩子贴上了这样或者那样标签的孩子,他们真的就朝着这样的标签发展,且难以突破自身。这样的贴标签,不管对家长,还是对孩子,至少造成了双重伤害。
首先,家长有了这样的心理与思维,会有意无意地以此为借口在这方面少作努力,寻求突破。一个家长、成人在这方面选择了回避,躺平,那么孩子想突破这种标签就会难上加难。
家长的心理、言行以及这种标签化的思维会有意无意地传达给孩子。"唉,他不是学习数学的料…""唉,他在这方面不行……"家长的这些言行,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孩子听到,感受到后,长此以往,他们就会真的认为自己在这方面不行,从而回避,自我设限,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自我实现效应。"
实际上,只要我们相信孩子,对他们充满信心与期待,同时又努力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学习塑造他们的大脑,联接神经网络,即使他们的薄弱之处,也会得到加强,甚至在这方面越来越自信,得以突破自身。当然,一个常常能得以寻求突破的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善于学习寻求突破成长的家长。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失败与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甚至他们会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欠缺或能力低下,例如:语言发展缓慢,运动技能低下……成人往往把儿童的失败,错误视为洪水猛兽,甚至把他们某一方面能力的暂时低下贴上标签,如此当儿童学会了自我设限及习得性无助后,他们往往难以走出发展的泥淖。
实际上,失败、错误,乃至某方面能力的低下,往往孕育着发展的契机。因为从一切失败,错误,乃至一项低下技能中汲取教训,重新学习成长,往往能激活我们的大脑,使神经突触间的联接更加紧密,从而创造更加丰富、发达且高速的神经丶网络,这正是学习对大脑的塑造,也正是学习的积极价值所在。
不回避错误与失败,乃至某方面能力的低下,从而积极学习面对,这正是一切成功者的成长思维。拥有成长思维的儿童,往往会迈向学习的成功。当然,那些不相信自己,拥有固定思维及预设自己会失败的儿童,往往不会取得成功。
要使儿童拥有成长型思维,首先家长就不要惧怕儿童的错误与失败,乃至某方面的薄弱,而是认识其积极意义,恭喜他们获得了学习成长的机会。其次就是引导他们从中学习,成长,并适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向家长提出帮助的需求。最后就是要永远鼓励并相信他们,一定会变得更好。
当一个儿童某一学科薄弱,或某一方面能力低下时,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更多的错误与失败。当这种错误与失败过多,父母又有意无意地给他贴上标签,"他不是学这科的料…""他不是学习的料…",甚至给予他们否定,嘲讽,乃至责备打骂时,儿童往往会形成固定化思维:我不行;我的智力不如别人;我比别人笨;我很难取得成功……
一个班上,凡是学业成绩低下的儿童,几乎不可避免地都拥有固定化思维,这种固定化思维是他们一生成长的噩梦。儿童的固定化思维,与成人及家长如何对待他们密切相关。
如果一个儿童,遭致错误、失败,乃至某方面暂时低下时,家长不是否定、嘲讽,责骂,使他们形成对自我的固定性认知一一我是糟糕的。而是鼓励、相信,并积极帮助儿童从错误与失败中学习,并且一直坚持下去,学会勤奋与吃苦,坚持不懈,那么他们就会形成积极的成长型思维。
也就是他们通过学习,要么使大脑神经以前没有产生的联接重新产生联接;要么使大脑神经联接薄弱的地方得以加强;要么使大脑已经联接的地方更加畅通、高速。这些正是学习及成长型思维的精髓所在。
当然,拥有固定思维的儿童,与成人及家长的固定思维密切相关。因为一个儿童在拥有固定思维以前,往往是一个家长相信了孩子某方面能力的低下并放弃了帮助他学习并作出改变。
而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家长,往往以此为契机,鼓励、相信,帮助,并持续不断地学习,使孩子获得成长型思维。我们一定要相信:大脑是可以通过学习得以塑造的,而人的潜能也是无限的。关键是作为家长:你如何智慧地激发出孩子的潜能?2022.7.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