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叫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是学而篇的第四章,意思很简单,基本上一说都能懂。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给出的译文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这段话,关于“三”是有所讨论的,《论语集释》考证中说“古人简策繁重,以口耳相传者多,以目相传者少。且以数记言,使百官万民易记诵,论语以记文者,如一言、三省、三友、三乐、三戒、三畏、三变、四教、五美、六言、六弊、九思之类,则亦皆口授而受心计之古法也。”这个意思同杨伯峻先生的翻译是一致的。
杨伯峻先生认为“这里所反省的是三件事,和‘三省’的三只是巧合”。我个人认为,就容易记而言,三是虚词,当“多次”放在这里也是可以讲得通的,如果说是巧合也可以说是巧合,但结合本篇和全书来看,这里的“三“有”虚“,但也有“实”。所谓的虚就是我们可以理解为“三”是多次。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三能生万物,万物为多。但我这里主要想讲一下他的“实”。他实在那里呢?
我们结合论语开篇孔子的三问来说,我们都知道,孔子采取的是因材施教、启发性的教育方法,孔子开篇就提出了问题,他的三个问题,是设问,从不同的人口中讲出来就可以有不同含义和不同答案,而且他的那个问题本身也是三个开放性的问题。所以孔子自己提出了问题,他自己就回答了,同样,这也可以算是他提给同学的问题。
我曾经作了一个假设,孔子的学而第一篇,可以看是孔门的开学第一课,孔子是主讲,孔子的周围是有子、曾子、子夏、子禽、子贡五个学生,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下面学生就进行讨论。所以孔子是“三问”,曾子就“三思“,而且这”三思“是完全切合孔子三问的,只不过,他回答的顺序同孔子的问题相反,孔子问的是一二三,他答题的次序是三二一而已。(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