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万历皇帝,未尝不扼腕叹息也!他就像唐玄宗,繁荣了一个时代,然后又亲手葬送了它。当然,万历王朝的强盛,有张居正一半功劳。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发生了著名的胡惟庸案件,朱元璋处死了左丞相胡惟庸,连带杀了几万人,取消丞相一职和中书省机构。所以朱元璋成了劳模,直接领导六部。明成祖朱棣受不了了,太累。他搞了一个秘书班子,叫做内阁,于是有了首辅,次辅。当时内阁权利还不大,就是一个秘书处。但到了嘉靖朝,皇帝沉迷修道,首辅严嵩把持朝政20年,内阁权利空前强大。
万历上台时才十岁,隆庆皇帝托孤给了高拱,高拱其实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也搞了点改革,但为人狂傲,曾放言:十岁天子安能治天下。被次辅张居正抓住机会,联合大太监冯宝把高拱搞下台。张居正坐上首辅之位,成为帝王师,主持日讲和经筵。万历对他极其尊重,言必称先生,凡张居正所说,无所不悦。张居正权利更胜严嵩,开始了自己的改革大业。先抓政治,考成法,给官员的KPI考核,效果显著,很成功的吏治整顿。然后搞经济,推行一条鞭法,丈量土地,增加税收,一扫之前的财政赤字。和王安石变法相比,是一场大胜,关键在于张居正是法家思想,能干实事,王安石出身儒家,过于理想主义,脱离了实际。
史学家称张居正为大明朝续命一甲子。可惜在他死后,曾经的好学生立马变了嘴脸,开始反攻倒算。废除改革,对张居正抄家,对抄家结果不满意还要屈打成招,问财产转移到了哪里,大儿子不堪受辱,上吊自杀。后来的首辅申时行是个公道人,制止了这场闹剧,返还了一些财产和土地。张居正的悲剧无非是八个字,“威权震主,祸萌骖乘”,复制了东汉霍光的结局。果然是压抑得越狠,反弹越厉害,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的教育太严格了,让他迫不及待的想亲政,摆脱张居正的影响,任用张居正不待见的海瑞也是叛逆的一个表现。
不过万历也有高光时刻,三大征是很浓墨重彩的一笔,最为人称道的是抗倭援朝,把一统日本,意气风发的丰臣秀吉打得节节败退,撤离朝鲜。另外两场,西北边境宁夏的哱拜叛乱,哱拜勾结蒙古想搞独立,结果一战而定,蒙古几十年不敢南下。西南播州的杨应龙叛乱,这场战争是土司叛乱,打赢之后,万历解决了改土归流的问题,把杨应龙的那块地收回中央,建立了一个府,中央委派知府,这就是贵州省的雏形。但是没过多久,万历皇帝就懒政了,客观原因是身体不好,是个大胖子,在挖掘定陵的纪录片中,开棺检测后发现他是一个长短腿,还有点驼背。万历也经常说自己“头昏眼花,腿脚乏力”,晚年给两宫母后请安都要坐着轮椅。所以隐于幕后,创下了二十八年不上朝的记录。
还有一条被人诟病的是迟迟不立太子,宠幸郑贵妃,一心要立福王为储。太后问他为什么不立长子,他回答是宫女所生。太后就生气了,说你也是宫女所生,然后他就不说话了。结果就是耽误了太子的日讲和经筵,文化程度太低。泰昌皇帝登基一个月就挂了,这就是著名的红丸案,怀疑被郑贵妃毒害。万历的孙子熹宗朱由校登基,这就是独一份的木匠皇帝,老臣弹劾大太监刘瑾的奏折都递到他手里了,奈何不识字,让其他太监读,结果被诓骗了,这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明史》里面有一个说法,“明之亡,实亡于万历”。张岱《石匮书》就比较委婉,认为明朝灭亡的征兆在万历末年已经显现出来。本书作者更赞同后者,认为熹宗才是亡国之君,之所以没有亡,只是祖宗恩泽犹未尽也。熹宗唯一做对的事情就是没有听信魏忠贤谗言,始终信任弟弟朱由检。明思宗朱由检其实很无辜,他和朱元璋非常像,也是一个励精图治,想要有所作为的皇帝。奈何大明王朝气数已尽,天灾人祸不断,自缢煤山时说:“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误伤百姓一人”。令人动容,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就是造化弄人吧,倘若他身处在万历之前,未尝不会是一位中兴之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