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场景1:
“妈妈,妈妈,我要买那个玩具。”
“不行,昨天刚买了玩具。”
“不,我就要。”孩子撒泼耍赖。
妈妈没办法,一脸窘迫地就范。
场景2:
“妈妈,我想要那个。”
“哦,你的钱够吗?”
孩子有些沮丧,妈妈说:“唔,也许你应该把零花钱攒起来,到时候你就可以买了。”
很多家长都对场景1感觉到很熟悉,而对场景2感觉有些陌生。那场景2中的孩子为何不会撒泼耍赖让妈妈买玩具呢?
2.
零花钱是个很好的教育工具,当孩子们有了定期给的零花钱时,他们就能学到钱的价值——如果父母处理得当的话。
有些家长为了防止孩子养成乱花钱的毛病,从不给孩子零花钱。在他们看来,孩子需要什么,跟家长说就行了,需要买的家长自然会买,不需要的当然不能给。家长的目标是好的,但结果却可能是失望的。这种控制本身便是一种不信任,并且孩子没有机会有消费自由,难以养成健康的金钱观。
我喜欢并积极推广正面管教的重要原因,便是它不是教我们怎样避免让孩子犯错,而是教我们把挑战变成学习的机会。只有尝试,只有犯错,我们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在孩子花钱的过程中她会慢慢体验心仪的东西买不起,然后领悟到原来需要存钱;
当他发现用所有积蓄买来的玩具几天就坏了不喜欢了,他会谨慎购物;
当他发现原来几个棒棒糖的钱就能给山区孩子买到写字的本,他会体验到慈善的力量。
3.
零花钱该给,但是要怎么给呢?多大的孩子可以给呢?
一般来讲,孩子在四岁之前并没有交换的概念,四岁开始有了交易的概念,但他们对数的理解还很有限,比如他们可能以为100百块可以买一座房子。而五岁开始,孩子对大小和数字有一定认识,也开始有购买欲望,很多家长会在这个年龄给孩子零花钱。
那该给多少呢?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要考虑实际情况,金额至少能让孩子买到东西。如果你一周给孩子1元钱,1本小贴画大概5元钱,那么孩子要攒五个星期才能买到一本小贴画,这种等待基本无望。如果孩子没有体会到花钱,那他也无法学会如何管理金钱。
零花钱可以和家务联系起来吗?
很多家长会试图将零花钱作为孩子承担家务的手段。如果孩子做了家务,就给零花钱作为奖励,如果没做家务,就扣下零花钱作为惩罚。但零花钱不该被当做对孩子的惩罚和奖励的工具。零花钱是孩子作为家庭成员的福利,而家务是家庭成员的义务,父母并没有因为家务而有所报酬,孩子也应该一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平等和责任。
但孩子可以从可选的特别任务中赚钱。所谓的特别任务是指家庭中那些本打算外包,付费给别人做的工作,如果孩子认领,那他应当从中获得报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