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2018年研究生陶崇园自杀事件渐渐从我们的记忆中淡去,同济大学陆经纬同学的一纸遗书却将这种事推上了风口浪尖,研究生与导师的实际关系再一次扒开了外皮,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眼前。
近年来,在大家都认为娱乐圈坐稳了乱象丛生的头把交椅时,学术圈用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事实告诉我们:当娱乐圈看到学术圈,还是得乖乖的叫一声爹。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曾几何时,老师在我们的心中是无比高尚的存在,成为了奉献的代名词。甚至在日本,只有四个职业被称作“先生”,而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而现在又是为什么,因导师研究生关系所爆引发的问题却屡见不鲜,这样的反转使我们不愿看到也不能承受之痛。
到底,根结在哪里?
素质、氛围、土壤。
素质
虽然绝大部分的导师的人品和学品是无可指摘的,但仍有一小撮害群之马让我们质疑:学术能力真的能和个人素质划等号吗?
陶崇园的导师不仅让陶崇园每天叫他起床,帮他打饭,甚至还要让他叫爸爸,;陆经纬的导师为了自己的名利,长期占用陆经纬的私人时间,让他从事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并致使其考博无望。
这种病态的师生关系由导师的个人素质所决定,并以欲壑难填的古怪欲望为开端,最终上演出一幕幕的人间悲剧。
氛围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可能奢求每个人都是洁白无瑕的圣洁天使,毕竟论迹不论心。但何以这些人敢于释放出内心的潘多拉魔盒则更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原因。
学习、毕业、实习、工作是人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几个转折点,毫不夸张的说,这些能够决定一个人的一辈子的命运也并不为过。而现实就是,导师能够使用这样的权力,他能用一件小事甚至一个评语左右学生的前程,你猜他会怎么做?或者说,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你猜他会不会滥用他的权力?
一天两天,或许他不会,一回两回,或许他有愧。但久而久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有的服侍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群人能够被呼之则来挥之则去,那么他还会主动放弃这项权力吗?如果你的回答是“会”,那我只能说你是个圣人。
这样的氛围的确是被创造出来的,然而悲剧的是,这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
土壤
在皇权不下乡的封建社会,由于法制体系的不健全,维持乡镇地方日常运转的是以家长制为核心的宗族制。这种制度下,族长的话就是法,任何违背族长意志的行为都可以定义为大逆不道,从而被重罚。
这样陋习原本是封建时期的糟粕,却不曾想象征着学术和技术前沿,代表着国家未来和希望的大学校园却继承了“如此传统”。
心怀利器,杀心自起。考核、评定之权基于一人之口,加之没有任何约束,这样的绝对权力必定带来绝对的腐败。而腐败的表现形式,不单单只有金钱,还有更多不为我们所知,就像陶崇园和陆经纬所遇到的那样……
写在后面
起初,我同情他们的遭遇,但不认可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因为以前我始终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但经过多次这种时间,我想明白了,或许他们更加知道“哀莫大于心死”的道理:
他们不是不懂及时止损,只是他们看不到自己能够获胜的希望;
他们不是不想另觅他途,只是他们了解无论如何最后的结果都无法改变。
所以,他们选择最极端的方式发出自己内心最激烈的控诉。
就这样吧,陆经纬同学,愿你一路走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