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小事情
前几天上班时突然接到家里电话,说小宝手被割伤很严重,让赶到医院,我一路既忐忑又自责还心疼。刚好端午节放假后在家陪伴小宝时,有2个小场景让我十分诧异:
场景1:第一天我想着小宝受伤包扎的是右手,不方便吃饭,直接喂他吃饭。第二天谁想我居然忘记喂娃了,等我想起来时,什么?他已经自己吃起饭来,我瞬间脑子宕机,再细看,小宝居然是用左手勺饭吃,虽然动作显得生涩,勺子拿得歪歪扭扭,饭菜也撒落了不少,但他专注地尝试着:调整握姿、控制力度、小心翼翼地运送食物……嗯嗯,这饭大概是吃的嘎嘎香。
场景2:带小宝玩滑滑梯时,有个攀爬的位置,他一边护着包扎的手指一边小小身子努力往上爬,我心想这小样儿压根都没自己爬上去过,让他瞎折腾吧。突然听到一个声音:“加油小宝贝,你可以的,相信你可以爬上去的。”居然是小宝自己给自己咕力咕力,没成想几次扑腾下来,居然让他爬上去了,然后小胖手再给自己额头点个赞。
联想到最近看的一些大起大落的人生故事,感慨于那些落落落时如何起?还有关注的一些青少年化的抑郁症如何破时,突然脑子里不自觉蹦跶出一个词---自适应力。
什么是孩子的“自适应力”?
孩子的自适应力不就是像变色龙一样适应环境么?
翻阅了很多书籍后,我发现原来孩子的自适应力远不止我们以为的“适应环境”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核心的心理韧性和综合能力,使孩子能够:
有效应对压力与挑战: 面对变化、挫折或困难(如手指受伤带来的不便),不轻易崩溃或逃避。
积极调整策略与行为: 像孩子尝试左手一样,灵活地改变方法,寻找替代方案。
管理情绪与保持努力: 在过程中可能感到沮丧(如撒饭),但能较快平复,持续投入尝试。
从经验中学习与成长: 通过实践(不断调整拿勺姿势)获得新技能和信心。
保持积极的自我认知: 最终形成“我能克服困难”的信念(自我效能感)。
原来,我看到的是一个在突如其来的小小“逆境”面前,展现出强大内在韧性和智慧的生命体。他本能地调动了自身的资源(尝试左手),灵活地调整了策略,坚持解决问题(独立进食),并最终获得了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我能行!”)。
如何激发与培育孩子的“自适应力”?
那自适应能力,它是与生俱来就完美无缺的么?
不,或许它更像一颗种子深植于每个孩子心中,需要适宜的环境,尤其是我们家长的“看见”、理解和支持,才能茁壮成长。然而作为父母,我们常常在无意识中,是滋养了这颗种子,还是无意中压制了它?我们该如何更好地成为孩子自适应力发展的“支持者”而非“替代者”?
结合过往学习和这次“左手吃饭”的启示,我认为我们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运用以下策略:
1、打造“安全基地”,提供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其实,当孩子遇到困难或失败时(比如好奇玩具把手伸进去把手给割伤时),首要的是情感连接:“哦,饭撒了,有点沮丧是吗?没关系,妈妈在这里。” 避免指责(“你怎么这么笨手笨脚!”)或过度同情(“哎呀宝贝太可怜了,妈妈喂你!”)。我们需要更多是接纳他的情绪,让他知道“出错”是被允许的。
因此,提供稳定、可预测的家庭环境和温暖的情感支持,让孩子知道家永远是充电和寻求安慰的港湾。当孩子确信自己被深爱、被接纳(无论成功失败)时,他会更敢于向外探索、冒险和面对挑战。孩子心有一片“安全基地”,这也是所有能力发展的基石。
2、敢于“放手”,提供“脚手架”式的支持
我发现小宝自己用左手吃饭,虽然是我忘记了喂饭的意外小惊喜,但也让我意识到,父母需要克制“代劳”的本能冲动,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孩子自己面对挑战、尝试解决问题。多提醒我们自己,父母的角色是提供适时的、渐退的“脚手架”支持(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放手是一门学问,父母如何智慧的放手呢?
1)“忍住手,睁大眼”: 有时看到孩子“受苦”或“低效”,父母会本能地想冲上去。但请忍住,先观察! 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去尝试。除非他明确求助或涉及安全,否则不轻易介入。我们的“等待”本身就是一种信任和赋能。
2)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 当孩子确实遇到瓶颈(比如左手怎么也舀不起滑溜溜的丸子),我们不直接代劳,可以提供线索或小步骤帮助:“小勺子可以倾斜一点么?” 或者“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其他餐具?小叉子可以出场了么?” 引导他思考,而非给予答案。
3)分解任务: 对于复杂任务,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分解成小步骤,降低难度,让孩子逐步建立起信心。例如学用左手吃饭,可以先从舀容易的食物开始。
3、做情绪的“翻译官”与“调节教练”
当时NLP执行师课程现场记忆犹新,现场很多家长面对“负面”情绪时,最典型的反应是,A--这是不好的情绪,我不要;B--孩子有情绪时,先呵斥和制止。结果可想而知,只会更糟糕。但其实我们转换思维,便会看到,每一个情绪的到来都是带着礼物的。当我们帮助孩子识别、理解、接纳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面对挑战时(如尝试失败后的挫败感),这些情绪和过程都将是我们宝贵的经历和能力。
1)命名情绪,帮助孩子提高“情绪颗粒度”。有时我家小宝发脾气,我会尝试说:“你的小脾气现在正气鼓鼓的,是不是就像身体里有一只小淘气呢?”2-3岁的小宝,对情绪没什么认知,但当听到“小淘气”时,会立马产生新奇感,小脾气小淘气,想认识它,想知道是什么样,甚至想跟它玩。对,看到的有名字的情绪也就如此鲜活。
2)接纳所有情绪,让孩子知道情绪本身没有错,重要的是如何表达和处理。我们可以说 “有脾气是正常的,妈妈理解。” 我跟小小宝说“小淘气是不是有些累了呀?”小宝会跟着点点头。“那怎么办呢?”小宝摇头。“要不我们一起摸摸小淘气,让小淘气告诉我们怎么啦,好不好?”这时小宝可能自己就办成小淘气委屈吧吧的说出来了。
3)示范健康的调节策略: 当我们感到压力或生气时,用语言表达出来并展示我们如何处理(如深呼吸、暂时离开冷静一下)。小小宝,不知道怎么面对“小淘气”时,“那我们一起把小淘气从身体里揪出来,好不好?”当我做出从一边揪出小淘气“咻”扔出去的夸张动作时,小宝也跟着一起“咻”“咻”“咻”咯咯笑了起来。
4)提供调节“工具箱” : 我们也可以教孩子一些简单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深呼吸(“像闻花香一样吸气,像吹蜡烛一样呼气”)、数数、拥抱毛绒玩具、去自己的“emo角”、画画、听音乐等。如果多在孩子情绪平稳时练习这些方法,关键时刻可以派上用场。
4、点燃“解决问题”的火花,培养成长型思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多鼓励孩子主动思考解决方案,并让孩子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
1)多问开放性问题: 不管是NLP执行师课上,还是教练技术中,遇到小困难时,提开放性问题,都是探索各种可能,激发潜能和创意很有用的小技巧。如玩具卡住了、衣服穿不上,我们可以先问:“你觉得可以怎么办?” “有什么好主意吗?” “我们还能试试其他什么方法?” 激发孩子的主动思考和创造力。 我也让自己养成跟小宝的习惯“话术”:“来,动动你的小脑瓜,现在它跟你说了什么好办法?还有呢?还有呢?”。
2)聚焦过程与努力: 表扬时,我们多具体指向孩子的努力、策略和进步:“哇,你一直在尝试不同的拿勺子方法,你真有耐心!” “你这次比上次撒得少多了,控制得越来越好了!” 避免只夸结果或空洞的“聪明”,多强调“练习”和“学习”的价值。
3)运用“尚未”(Not Yet)的力量: “你现在左手用勺子还不是特别熟练,只是‘尚未’熟练,多练习一定会越来越棒!” 这样传递“能力可增长”的信念。
4)回顾与复盘: 当事情过后(无论成功与否),多和孩子简单聊聊:“你跟妈妈讲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解决那个问题的?” “你觉得哪个方法最有效?” “下次遇到类似情况,你觉得可以怎么做?” 引导孩子强化学习经验。
5、做“自适应”的榜样
以前我习惯把自己应对压力和挫折当成只是自己的事成人的事,习惯自己承担甚至是默默处理不展现出来不跟孩子去讲。但其实是我没意识到这些经历分享出来,也会变成很好的亲子教育资源。相信很大部分父母亦是如此。
事实上,孩子是敏锐的观察者。我们在应对自己的压力和挫折时,他们也是看在眼里的,他们可能潜移默化的学习到了。当然有些看不到的经历分享出来,这些也是他们最直接的学习教材。所以,
1)分享你的“挑战时刻”: 适当地和孩子分享我们遇到的困难(工作上的难题、计划被打乱等),以及我们如何感受、思考和应对的过程。比如:“妈妈今天工作遇到点麻烦,一开始有点焦虑,后来我深呼吸冷静了一下,列出了几个可能的解决办法…”。
2)展示灵活性: 让孩子看到我们也会调整计划、改变想法、学习新技能,并对此保持开放态度时,孩子无形中也在学习灵活性。
3)坦诚面对错误: 当我们做错事或判断失误时,可以大方承认:“哦,妈妈刚才那样做/说好像不太对,我应该…” 这也是示范从错误中学习。
这样的分享和榜样,也直接传达给孩子:
1)遇到问题不可怕,在意识上首先不畏惧不退缩;这也是自适应的开始。
2)如何解决问题,在孩子往后行动上也知道有哪些具体灵活的方式方法。
3)也让孩子知道将来自己这些经历也都将是很宝贵的财富。
结语:从“受伤的手指”到“成长的力量”
曾经,我一度迷茫和焦虑不已:做为父母,我没能给孩子提供优渥的物质条件,那当孩子孤身踏入社会面对社会的林林总总起起伏伏,如何能让孩子很好的面对和处理这些呢?我能带给孩子什么呢?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孩子具备哪怕在困难或低谷也能越来越好的能力?
没想到这次经历就像一面镜子,照见到孩子内在蕴藏的、常常被我们低估的生命韧性与解决问题的智慧——自适应力。它也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最好的支持,有时恰恰是带着信任的“退后一步”,是克制代劳冲动的“静待花开”,是敏锐捕捉并肯定每一个微小尝试的“看见”。
而培育孩子的自适应力,并非一定要刻意制造苦难,我们其实可以在日常生活的点滴挑战中(小到手指划伤、玩具损坏,大到学业压力、社交矛盾),运用我们学到的理念和方法,去信任他们内在的力量,提供安全探索的空间,引导他们学习情绪管理和问题解决的技能,并以身作则地展示韧性。
这份能力,是我们可以给予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之一。它将在未来无数个未知的“手指受伤”时刻——那些学业、事业、人际乃至人生中更大的挑战面前,成为他们内心最坚实的支柱,支撑他们勇敢地说出:“我能行!我有办法!” 而这,或许就是为人父母最深远的功课与期待。而我终于找到困扰已久的答案。
最后的最后,再次写给自己:请从这些伤心的经历中保持觉察,让原本心碎的事情,滋生出财富。而不只是心碎,更不是因此的退缩和限制性信念和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