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017年北马完赛后,当时写过一篇,总结就是-缺乏敬畏,高估自己。
2018年北马完赛后,有必要再写一篇,其实想对自己说的是 —— 要敢于直面自身缺点;跑步是很容易得到正反馈的事,而对大脑中的“系统2”进行刻意练习,却没这么容易 —— 辣么结论就有点让人郁闷了:跑步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无法达成目的,何谈“刻意练习”。
一.感触1:稳定的 - 退步
自己假模假式跑了一整年,成绩整整倒退了半个多小时~这就是所谓“刻意练习”的结果嘛。
2017年最初目标冲击4个半小时,未遂;
2018年跑到25公里处,就开始隐约感觉-想要平去年的记录已经有点困难【去年崩溃点35公里处,今年25公里处……特别棒,整整提前10公里】
核心原因 - 2018年缺乏科学而系统性的训练
最可怕的是 —如何训练以及相应的训练计划,我早在2016年就准备好了!却从来没执行过。
二.感触2:对木桶理论的再次思考
一只木桶能容纳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多么质朴而简单的道理啊。
少年时代起,我的短板一直是力量不足,所以踢球时1对1对抗很吃亏;那个时候为了弥补这个短板,我“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捷径” - 通过提升速度来弥补力量的不足。
防守时,我可以更快的发起反抢,通过更快速的移动来限制进攻方的动作。
助攻时,我可以更快速的甩开对手,在学生年代,我所能接触到同学当中,拿球后启动即直接甩开我的人,似乎真的是屈指可数[这段记忆真美好,能停留在这里,多装一会儿*多好]。
在这个“捷径”的麻痹下,学生时代的我从未进行过什么力量训练。
其实问题本质很简单 —— 我身边的人都是业余选手,大家都跑的不快,我稍微快一点点而已,就开始自我感觉良好 —— 这有啥可优越的 --!
在职场上流行一句话 ——以你现在的努力程度,还达不到拼天赋的程度。何其相似……
再回到北马训练,我再次因为偷懒而麻痹自己 —— 只要心肺能力足够,跑个42公里没啥问题。所谓的“核心训练”和我没啥关系,“以42公里这点距离,还达不到拼核心肌群的程度”。我愣是选择性遗忘自己2017年的反思 - 保持敬畏之心。
去年的感受 -迟来的2017年北马赛后感
42公里的路程,足以将各种问题暴露无疑,并持续放大
1.袜子没选好,脚趾也没做相应防护,从20公里开始已有磨脚感,42公里完赛后已磨破。
2.小腿和脚腕本次没有任何不适,但大腿、膝盖周边和脚面肌肉群感觉强烈,说明这三部分肌肉组织承受不了如此强度。
2018年的世界杯,“高龄球员”C罗再次成为热门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要永葆青春,力量还是得练!
此处假装有图……如果我有机会也练成这样儿,一定会发文儿炫耀,写个励志鸡汤啥的,最后附上“老铁们,你也可以的” 等等类似言论。
三.感触3-关于系统1和系统2
1.跑步的自我舒适区
全马完赛-入门级选手
每公里8分32秒,半程3小时00分,全程6小时00分。
每公里7分00秒,半程2小时27分,全程4小时55分。
每公里6分25秒,半程2小时15分,全程4小时30分。
少数跑友全马可破4小时,需对配速和全距离有较强把控力
每公里5分41秒,半程1小时59分,全程3小时59分。
每公里5分25秒,半程1小时54分,全程3小时48分。
每公里5分10秒,半程1小时49分,全程3小时38分。
全马破3小时30分,配速5分内。330是马拉松业余跑者的一道坎,99%业余跑者达不到这个成绩
每公里5分00秒,半程1小时45分,全程3小时30分。
每公里4分45秒,半程1小时40分,全程3小时20分。
数据不会说谎,4分50秒的配速已经超出我的舒适区,2018.3月十公里测试[通过];2018.5月再次半马测试,只能持续17公里[后面4公里掉速严重]
我YY了一下训练目标:
1.430配速完成3公里-这是一个迄今尚未实现的目标
2.430配速完成5公里;
3.430配速完成10公里;
4.430配速完成15公里;
……………………
啥时候能到35公里,第一阶段算完成
2.再扯几嘴 系统1 和 系统2
这个事和跑步似乎没啥关联,但本次跑马结束后脑海中总是浮现这2个词。书中观点:人类大脑中有存在两套判断决策系统,分别叫 系统1 和 系统2 (好朴实无华的名字……)
系统1的特点是快速、主动,系统2的特点是复杂、缓慢。
系统1与我们的感知联系紧密,系统2则主要适用于需要专注、抉择、进行计算和推理的场合。
系统1是人类在漫长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但系统2出现的时间很短-人类总结出演绎法,也不过2000多年的时间,人类对此方面形成系统性的研究和输出,不过是近几十年。
eg1-开车的场景
新手需要动用系统2,老司机默认系统1。原因在于老司机开的多,新手开的少。尤其对于倒车、拐弯时的角度、距离和方向盘控制,新手和老手的操做时间有明显差异。
eg2-工作学习中的场景
很多“套路”(比如思维模型、方法论、流程、技巧等等),老手烂熟于胸,见招拆招;新手要么现学现用,要么翻出来多次比对,判断符合条件后,方开始使用 —— 好吧,一个残忍的问题来了。
如果你是老板,你选哪个员工?
如果你是员工,你要成为哪个?
eg3-跑马的场景
老手能匀速跑完42公里而不掉速,新手能用老手速度跑完21公里都不容易。 何其相似~
结语
所有的刻意练习,都是为了提升效率,降低判断成本,减少计算和推理的时间,把系统2 变成 系统1。
好吧,太晦涩难懂了,一句特别糙的话:别人做起来特别复杂,特别困难的事儿,你给轻松的做完了,你就牛*(你的系统2 就 牛*)。
关键点: 首先必须知道有辣么多套路,其次是反复使用和练习这些套路。
鉴于编辑器及更新同步的缘故,诚邀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飞扬日知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