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火索一:一看到孩子因为很小的事就哭,掉眼泪,我就会很恼怒。
我觉得这样的他胆小,脆弱,一件小小的事,他就承担不了,要靠哭来发泄,以后还怎么面对风风雨雨。
从一件事就开始预判他的未来,我就开始焦虑,感到压力,要怎么改变他,帮助他,才能让他有个更好的未来?
投射:我自己也是一个敏感,脆弱的人,也会因为一件小小的事伤心欲绝。就是俗话说的“玻璃心”。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但是又无法改变自己,所以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去改变,去完成我不能做到的事,就好像我自己不优秀,但我养出来的孩子很优秀啊,我也就有了很大的成就感。
我不接纳自己的胆小,脆弱,如果在孩子身上看到相同的特质,我就会产生厌恶心理,因为照见了镜中人。
我甚至给自己贴上堂而皇之的理由:我希望你未来更好一点,因为性格好,大家都会喜欢你,你自己也不会活的那么辛苦,我是为你好。这样一个理由,就遮挡了自己的自私无能,我还是那个好妈妈。
性格有好坏之分吗?
没有,每一种性格都会有优劣,在不同的情境中,有长也会有短。比如,我在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会很内向,害羞,但是在很好的朋友面前,我又是一个很开朗的人。我敏感,但是情感细腻,我内心脆弱,但是善良体贴,会很注意他人的感受。我不擅长交际,但我把内心的一切诉诸文字。我找到另外一种方式来平衡自己。
如果孩子性格天生如此,能改变吗?
西红柿的种子,不管后天如何栽培,也不会结出西瓜。
如果孩子之所以会这样,是后天的养育过程形成的,那是什么样的方式会造成这种性格?
孩子昨天哭,是因为他要买一个吸吸果冻,我不买,我告诉他,弟弟在咳嗽,不能吃。如果你买了,弟弟也会要吃。后来他换了一个小一点的,我还是不同意。我心里一个想法是:我只想给他买那个称重的果冻。为什么呢?因为称重的比较划算。我又不好意思告诉他,妈妈舍不得钱。
匮乏感
我对金钱的匮乏感源于小时候,家里很穷,妈妈省吃节用,精打细算,我们要买什么,爸妈总说没钱。
虽然现在经济条件好多了,但是我的匮乏感依然还在,买什么,都要先想贵还是便宜,划不划算,而不是去想:我真的需要吗?我能负担的起吗?所以经常买一些便宜但不需要的东西,经常在消费了自认为比较贵的东西后自责内疚,觉得自己不配(即使在我完全负担的起的情况下)。
看到自己的匮乏感带给自己这些负面的东西,我心里开始抗拒这种匮乏感,我不希望自己用这样的方式养育孩子,让孩子和我一样。所以有时我就会用物质刻意讨好孩子,而又在精神层面讨要孩子的回报: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怎么还是这样让我不满意。
我不接纳自己的敏感脆弱的性格,我不接纳自己的匮乏感,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所以我不希望孩子也这样,我要去改变他。
但是我自己没改变,我又有什么能量去改变孩子呢?
然后就做了很多自相矛盾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