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魏智渊老师的《教师阅读地图》,看到里面说到的教师成长过程“浪漫——精确——综合”,我只能说,我从起跑线上就输了,因为我从小到大约三十五岁之前,除了课本,没读几本课外书。
小学四年级之前,除了小画书——连环画册,我没见过课外书,就是小画书也不是天天有。
大约上四年级时,我见到了《少年文艺》和《小学生作文选》这两种小杂志。我爱不释手,想让父母也给我买,但是没能如愿,于是见谁有时只能借来看看。后来我见到了《故事会》,很快迷上了它,要是看到谁有杂志,我总是要想法借来看看。可以说,上五六年级时,我读的最多的就是《故事会》,从那里,我见识到了民间故事等,并读得津津有味。大概看各种书就是小孩子的天性,只是那个时候书籍实在贫乏。
我读的第一本小说是《山高水长》,是姐姐借的她同学的。那时只要得了姐姐的空,我就抓紧读这书,终于在姐姐还回去之前读完了。那时候读书真可谓如饥似渴。
小学阶段到初二,读的书不多,但常听书,听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岳飞传》等。我想那个时代的孩子多是听着评书长大的。
在那个阶段,我还常听哥哥给我讲中国的神话故事,比如神话版的《杨家将》,说杨六郎是一只斑斓猛虎;神话版的《岳飞传》,说岳飞是一只大鹏鸟等。只是到现在我不知道哥哥讲的这些从哪看来的。不过那时候却激起我对神话故事的向往。
大约上初三那个阶段,流行琼瑶小说,但是我不喜欢看,嫌那些故事太黏糊,不立正。那个阶段我更喜欢做数理化题,所以没读什么课外书。
考上师范后,有借书的机会了,因为学校有图书馆,不过我却没养成读书的习惯,所以师范三年玩的多,借书来读的时候少,我只记得我借过一本《包法利夫人》,其余就不记得了。那时候,学校外街头有借书摊,我不喜欢看那些书,一次都没借过。
所以说,从小学到师范毕业,我读的课外书屈指可数。
喜欢上读书大约是从三十五岁之后了,这时候喜欢上了中国古代书籍,什么《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三言》《东周列国志》等。不过我读书慢,一年也读不了几本书,好在我毕竟开始读书了。
魏老师说的教师成长的浪漫期——广泛读大量书,我几乎没有。喜欢上读书已经是教学十几年之后了。于是我很震惊,凭着我那贫乏的阅读,我竟还教了那么多年的语文。
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体会到了。如今读书,读过去记不住多少东西,但是还是愿意去读读。只是年已半百才喜欢上读书,还到哪里去找成长的浪漫期,汗颜!弥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