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糟糕的事情,也能从中找到积极的意义
我们跟别人产生了联结,彼此给对方贴上了标签很可能你给对方贴了怎样的标签,你就是期待自己成为这个标签的反面。比如,你给对方贴的是自私的标签,它的反面是慷慨,也就是说,你想让大家认同你是一个慷慨的人。
负能量朋友是你吸引来的
L小姐最近比较烦闷,原因跟她身边的两个朋友A和B有关。
朋友A经常三更半夜,给她打电话,抱怨自己的各种事情,比如,工作不顺利,男友对她不好。
更过分的是,有时L小姐因工作太忙,或正在做别的事情,没有接她的电话,晚一点再打过去的时候,朋友A就开始抱怨:“为什么你不接我电话,你是不是不想听我讲话?”
往往L小姐嘴上会极力否认、解释,然后把话题引到朋友A的烦心事上。
L小姐笑称,她是朋友A人生大事的重要见证者。
不仅如此,朋友A还会不断地用同一种方式向L小姐讨要东西。
通常,她不会直接向L小姐要,而是用较为婉转的方式,夸赞这个东西很漂亮等等。L小姐又是一个大方的人,对朋友相当热情。所以,在看到朋友A羡慕和渴望的眼神时,L小姐会不自然地说:“既然你这么喜欢,那就送你了。”
朋友B跟朋友A较为类似,一旦在工作和家庭上受了委屈,都会来找L小姐吐槽,因此,她觉得她一直在做类似心理咨询师的工作。
不要把朋友当垃圾桶
虽然L小姐表面上在倾听,安慰她们,但内心恨恨地想,为什么她们两个都丝毫不顾及我的感受,拼命倒垃圾给我,而且,总是在失意的时候想起我,难道我长着一张“免费接受吐槽”的脸吗?更可气的是,如果我生活中遇到了难题,想请她们帮助时,她们两个没有一个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真是心寒,她们简直太不够意思了。
有一次,L小姐正跟男友约会,两人很高兴地吃着浪漫的烛光晚餐。突然,朋友一个电话打过来,哭得很伤心。
L小姐一听哭声,拒绝之词又咽了回去。
以至于男友都有点忍受不了:“你好像她们两个人的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忍耐限度。有一次,L小姐真的生气了,跟对方撂了很多狠话。对方听后,消停了几日,但也只是几日而已。
之后,她们又充满委屈地找L小姐聊自己的事情,这激发起了L小姐的愧疚感,觉得自己不该说狠话,她们也是有苦衷的。
L小姐跟朋友A和B是四年的大学同学,工作三年后仍有联系,也就是说,她们三个至今为止已有七年的交情了。
最后,L小姐找到了我,对我说:“我已经快被她们两个逼疯了,为什么我身边有这样的朋友?”
我的心理咨询是有偿的
L小姐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聊天。
于是,我给她讲了我自己刚做咨询师时的故事。
做咨询师一年多,我的朋友变得多起来。
很多人请我吃饭,找我聊天。
说实话,那时候,我蛮开心的。他们来找我,说明我懂得比他们多,所以,我也很耐心地听他们讲烦心事,偶尔帮他们出出主意。
当我给出的主意被朋友们认同时,我的内心感受特别好。
这种情形持续了两三个月。
那段时间,我发现自己消耗得特别厉害。有一回,在跟十几个朋友吃饭后,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到底在做什么?”
每次朋友们请我吃饭的时候,我都觉得那餐饭吃得很辛苦。尽管饭桌上的美食很多,我也很爱吃,但在吃的过程中,我都要听对方的烦心事,没办法安心地享用一顿美食。
这样,就有点复杂了。如果说这是一场饭局,可我又没办法像正常朋友聚餐那样,轻松地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如果说这是一个心理咨询,可我又没办法集中精力,全心全意对待对方。
这到底是一场饭局,还是一个咨询?
事实上,心理咨询师特别需要拥有独处的时间,去休息,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件事,我跟我当时的督导师讨论过。
我:“很多人都认为我是好人,也很感激我。”
督导师:“在这中间,你能获得什么?”
我:“他们请我吃饭,吃人嘴软,拿人手短。”
督导师:“如果你想获得这些,或许不一定要用这种方式。当你在倾听别人的困惑时,难道不觉得自己是以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在做这件事吗?而你的心理咨询是需要收费的。”
我听后,愣了一下。
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化的自己
跟L小姐分享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跟她说,我愿做这件事,是有几个原因的。
原因一:我感到自己被别人需要。
心理咨询师的身份给我带来的价值非常高。
当别人知道我是心理咨询师时,他们会较为容易地认同我。但是,他们认同的不是我这个人,而是我的身份,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而我作为一个人存在的时候,自我价值感并不高。
所以,我需要用心理咨询师的身份来获得别人对我的价值认同,即使他们可能并不需要胡慎之这个人。
原因二:作为刚跨入行业一年多的新手,我希望听到更多的故事,积累更多的经验,得到一些我需要的东西。
原因三:被人喜欢的感觉特别好,而且,这一点对我来说,蛮重要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化的自己,我理想化的形象是:一个被人喜欢的人。
最重要的是,在被别人喜欢的同时,我也帮他们解决了难题,同时,我能明显感到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了。这些感受和发现带给我良好的确信,让我确信自己是不错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