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RIA学习力导师授证班输出合辑
「RIA学习力」《故事思维》No.10,风吹铃动

「RIA学习力」《故事思维》No.10,风吹铃动

作者: 风吹铃动 | 来源:发表于2018-12-19 17:06 被阅读8次

今天两个拆页,分别来自第一章和第六章。其中拆页十二来自第一章,如果你已经写过,请对照拆页内容,调整故事表述。

拆页十二    来自第一章的讲自己经历的故事    P29

如果你想让某个人接受你的某个主张,并且在生活中实践它,就讲个能打动他的故事吧。

马蒂·斯迈是《现在还来得及跑去参加马戏团吗?──如何开始第二个人生》一书的作者,她通过一个非常好的故事阐明了一个不言自明却常常被忽视的观念──在工作中享受乐趣。一次演讲的时候,她向我们谈到了他的父亲马蒂,和他的哥哥──名字也叫马蒂,虽然她没有明说,但她的父亲肯定有点儿特立独行。而她的母亲道里斯则是个非常现实的人,除了一点──她坚信自己的两个孩子最终都能学会弹钢琴。

钢琴就摆在后院。她和哥哥都讨厌练习钢琴。哥哥练琴时甚至戴着打橄榄球时用的头盔,弹的时候也三心二意,以表示对被迫练习钢琴的无声抗议。兄妹俩经受了几个月的煎熬,直到有一天,哥哥尖叫了一声吗,快来看,快来看呀!

马蒂当时正和母亲在厨房里,她们跑到后院,一眼瞧见一团大火正烧得猛烈,火焰直冲天空,继而发现起火的竟然是那架钢琴。当他们三人一脸震惊地望向父亲,她的父亲完全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只跟他们说“既然你们弹得不开心,还要这鬼玩意干吗?

马蒂讲的精彩故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燃烧的钢琴像篝火一样有趣,我们是绝不会忘记的。她父亲的那句“既然你们弹得闹心,还要这鬼玩意干吗?”肯定会一直留在我们心里。她的故事既有父爱、趣味,又不乏刺激,在场听她讲的800多名听众无不为之所动,爱弹钢琴的人可能会被吓坏了,但他们也一定被这个故事打动了。

任何价值观念,如果不能在人们的生活中体现出来,不能为我们所实践,那它就没有意义。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心。

「A1,激活经验」挑一个你的价值观,讲一个故事,故事中你的行为体现了你的价值观。比如,我在意成就感,我就讲我离开人力资源岗位加入了拆书学院从事教研工作的故事;再比如,妈妈教育孩子,在意孩子的诚实,讲一个自己在家里的诚实故事。

到底什么叫“坚持原则”?

2004年7月份,我去西安出差,由网恋两年多、又见面相处两年半多的男朋友留在家里照顾来杭州小住的父母。

一周后返杭,爸妈私下跟我嘀咕,说受不了男朋友(其实那会儿我已经认准做老公)的个性,太极端了。

我想对这些一面之词进一步确认,跟爸妈聊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情。原来呐,是老妈要吃隔夜稀饭,这位小胡同志就是不让,反复劝阻无效,情急之下说了句:“您如果非要这么做,身体搞坏了,别到时铃儿回家来质问我为啥给您吃这些剩粥!”

还有一件事,公司发放夏季清凉饮料,里头有一箱罐装啤酒,他竟然稀里哗啦往马桶里全给倒得一干二净,难道自个儿不喝,还不能送给隔壁邻居,卖个人情?

老一辈们看到类似动不动就只知道扔掉这样大的浪费实在无法理解,感觉简直都是一种罪孽。

那确实,小胡同学的做法有欠妥的方面,作为受理父母对“不够格”准女婿投诉的女儿,我理应从中打圆场、小事化了。不过作为执意于这份爱情的女人,我内心其实正是欣赏这一点,多年以后,老公的种种表现也是跟他极强的选择性一脉相承的。

比如:

他打牌、麻将也都会,对出过、没出过的牌差不多都能记在脑子里,牌技并不差,但绝不准家人赌博,只可不来钱地一起玩玩,甚至多年前当面掀过牌桌。

婆家人三餐不离白酒,他在初二那年因为个人对于酒后坏事的超级不认可就断然戒掉了,至今烟酒不沾。

爸妈年纪大了,行动多有不便,做农活家务已是十分地吃力,他看在眼里,却见姐妹们每回在家都缠着父母做这个好吃的、那个特色的,全然不顾对父母年迈的折腾,私下屡次提醒我:哪天你们故意说蕨菜、梅干菜不好吃,哪回讲乌米饭、山哈酒不如买来的机器年糕、绍兴加饭,老爸老妈就没必要忙前忙后、费尽心思晾晒各种泡菜、打理许多工艺复杂的事儿了!——一想还真是这个理,曾记得老爸跟我随口牢骚,说一年到头光是给老鸭褪毛、亲自剁猪脚圈都累死了。

孝道不要挂在嘴上,也并非给的生活费多几千,而是深藏在字里行间、切身关怀中!

还有行车安全,他总是不厌其烦提醒我,只要一坐进驾驶座,就要随手系好安全带,他特别反感我偶尔接个电话、看个手机……有一次是我来开车,起步还没两米,他就急切地喊“停车停车”,我不知发生什么,结果他说你自己再想想,停顿大约五六秒钟才提醒道“你看你脚上穿了什么?”我不以为然答曰“这双鞋坡跟是整体平的,不像高跟鞋容易打滑、卡住……”话音未落就被他打断:“那我跟儿子今天还是不出门了。”依然像那次我非要开高速直到打瞌睡,差点出事后,他再也不让我开高速一样义正辞严、温柔坚定。久而久之,他的这种坚持,对安全驾驶真正做到一丝不苟,不存侥幸心理的原则性,让我不得不认真反思自己那种随便、想当然,说实在的,安全不就靠日常素养吗?海恩法则摆在那里,为什么人们还会忽视,人为制造隐患呢?

他就是这么个人,认准一个原则一定很慎重,认准了八头牛也动摇不了。


拆页十三    来自第六章《万能金句还是宏大史诗》  P155

一切故事都是个人的

长久以来,我们都被告知,太情绪化就没法做出好的判断,“公事公办,不能掺杂个人情感”被人们奉为至理名言,这些都是废话。

任何事都和个人情感相关。

我们对工作,我们的表现和自己的同事,都相当在意。所有相关的这些都代表我们是谁,是我们故事的一部分──所以我们都承受着精神压力。如果我们不在意,那么恐怕我们也会有短腿长耳的巴赛特猎犬那样平稳的血压了。不管我们承不承认,情绪是我们做决定的主要驱动力。

很多人声称自己从不感情用事,他们不是在极端地否定,就是受到某种情感的驱使,产生出一种情感淡漠,比如贪婪与恐惧(对情感的恐惧)。

人类是感性物种,所有决定都受情绪的影响。

你应该把这些情绪混到你的故事里去。不管你在商界、政府机构,或者公益组织,你都是在与同行讲话。不要总是装扮得合理或者专业,这样会妨碍你展示自己人性的一面,也很难感动他们。你可以表现得恰如其分,又不失人情味。

禁止表达个人情绪,导致一些管理者和团队领导人在试图影响一些重要的决定时排除情感因素,他们的影响力也相应地减弱了。

「A1,激活经验」你曾经讲述的让自己落泪的故事,是什么让你落泪,后来现场发生了什么。

记得唐嫣、罗晋的电视剧《归去来》里头有个感人情节:

远在斯坦福念书的萧清得知老妈因重大车祸住院,执意抛弃好不容易争取的学业回国,跟房东莫妮卡要求退房退租,几次相互关心、援手已成为好友的两人坐在别墅门口台阶上倾诉各自的家庭环境和内心情感:

说她向来很自信,因为觉得自己足够优秀,也的确非常努力。但这次意外令她看清一个事实:原来我的优越,竟成了父母的负担。——普通工薪阶层为送她出国深造,省吃俭用,哪怕大病大灾也不敢动用那点积蓄,一辈子都为子女承受所有负累。

我泪流满面,因为当我在外地奋斗,为买车、考证、搬家这些个人进步、生活改善大肆报喜的时候,妈妈面上开心,心里那渴盼我回老家陪在他们身边的最后一线希望就会彻底灭掉……

他们真的七老八十了,事情做不完,子养亲不待,何况二老仅仅是普通的农民,想当初过的苦日子哪是言语能表?都要过年了,楼上楼下搜遍,一块两毛肉钱也愣是凑不齐来;为了不让人瞧不起,老妈把碗里的番薯丝稳妥地藏到盖在上面薄薄的那层米饭之下,站在村口外头跟人假装谈笑风生,吃完番薯丝,旁人还以为我们家都在扒拉米饭,没饿肚子。

这时候,为人子女丢下父母,自顾自的一切努力形成莫大落差,仿佛狠狠抽自己嘴巴子,在莫可名状的泪眼模糊中显得何等可耻!

上传中,请稍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RIA学习力」《故事思维》No.10,风吹铃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ij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