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捏好生活的尺度并不容易。既需要强大的内心,也需要在生活发生变化时,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这也是王朔无比歉疚的地方,在女儿那么小的时候,就让她不得不面对生活的剧变。
书中对咪咪方随母亲出国的情景进行了描写。那也是王朔在回忆女儿出国前,父女见的最后一面。女儿在哭,眼神里的伤感和害怕成了他心里永远的刺。想到女儿要走进完全陌生的环境,语言、习俗都是障碍。他怕自己的错对女儿造成不良影响,就总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帮助女儿成为一个温暖坚定的人。
所以,有人说《致女儿书》是王朔的自传或者忏悔录,这个说法并不全面。事实上,对一个父亲来说,忏悔或是坦白都是浮云。对他人犯了错,你当然该先认错。可是对儿女犯了错,你最该考虑的是如何弥补。因此,王朔最担心的是,自己对女儿的消极影响有多少?女儿可千万不能有自己这一身臭毛病。
王朔很怕看着女儿就像“自己看着自己”。如果女儿也像他一样拼命迎合又拧巴,一直努力演个好人,王朔永远没法安心。他希望自己的恶习不要沾染给女儿。所以,他告诉女儿:你爸就是这样的人。你要小心,别学了去。
基于对女儿的了解,他通过老王与咪咪方的对话,提醒着女儿:你这点像我,不好,赶紧改;你那点像我,挺好的,建议保留。
《致女儿书》全书没有一点隐瞒,就这么把自己展示得清清楚楚。正因为要跟女儿说清楚,王朔才絮叨,书写得才乱。但这书本来就是写给女儿看的。
女儿一定都能看懂,哪怕语无伦次也没关系。他不说教,只聊天,用女儿能接受的方式写给女儿。所以,别人怎么说,不重要。女儿怎么看,他在乎。
正如狄更斯所说: 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
人们对孩子, 总不厌其烦地管教,也不惜甘心情愿的付出。可又有多少人能伏低高高在上的姿态,把孩子视作平等的朋友呢?
从图库选择图片
要知道,风雨我们没法帮孩子遮挡一世。不如大方告诉他们是非对错,鼓励他们尽早独立前行。因为,一个能跟孩子分享喜怒哀乐,探讨成败得失的朋友,远胜控制和唠叨他们的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