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兽靠直觉行动,常人靠经验行动,智者靠理智行动,而天才靠的是野兽般的直觉。
随着书越读越久,身边几乎充斥着理性的人,靠逻辑分析,靠分析决策,靠决策行动。于是,这个世界成为了比拼逻辑的世界,谁的逻辑最能自洽,能考虑周全,能说服他人,谁就是大家眼中的智者。智者虽好,却少了一些生趣,难以插科打诨,说来倒去都是合不合逻辑。
我倒觉得,我们应该少想一些逻辑,多用一点直觉。比起我们所能意识到的思考,每时每刻头脑中所进行的“无意识”的思考才是真正的海量。在这海一样茫茫的思考中,偶尔几朵扎眼的浪花跃出水面,也就拼合成了难以名状的直觉。如果追根溯源,每一次直觉的思考都会在生活中找到痕迹,它飘忽不定,像梦一般虽不离生活却天马行空。
对于直觉的不信任,往往来自于训练有素的理性头脑。解释直觉,很多时候像解释梦境一样无从下手。既然找不到原因,自然不会接受这个结果,可谓合情合理。但不相信直觉更高的层面是不相信更大意义上的自己。如果每日只有1%的想法是我们所能意识到的,那么剩下99%的思考产物很多就会以直觉的意义呈现。坚信小部分的你,否认大部分的你,只能说是自相矛盾。
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大概靠努力是不难做到的。但要想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就需要一点点的直觉了。世间纷杂的因果关系,像一个迷宫一样将我们困阻,迷宫墙的高度恰恰和我们的身高等同。能不能走出迷宫,并不取决于我们要比他人高明上多少,只要高上那么一点点,就足以看到迷宫的布置了。人才与脑力的边际效应无非于此,见识稍微远一点,就能看到他人难得一见的风景。而直觉恰恰是困苦了很久之后的一次跳跃,也许对于方向只是惊鸿一瞥,却也代表了更高层次的思考。
小事靠理智,大事靠直觉。当一件事情简单分明,足以用逻辑条分缕析之时,靠逻辑可以使得思考过程更为可控。而当一个决定复杂重要时,往往逻辑分析并不能帮助解决问题,同样的思考素材会得出截然不同的几条逻辑线索,最后往往越分析越乱,最终不知所措。如果按照最为强烈的直觉指导行动,往往在潜意识中已经有了诸多的分析与理由,再敏锐的头脑都无法捕捉我们感官所收集的全部信息。看见而不记得,听到而没注意,这些观察到但“意识不到”的信息都会被潜意识所分析,最终以直觉的方式呈现出来。
直觉要准确,固然离不开思考练习,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尊重直觉本身。随着年龄成长,更多的成年人依靠理智和经验,他们的直觉远逊于孩童。这不是受理智和逻辑所累,而是失去了一颗本真之心。孩子眼里不存在皇帝的新装,所有事实均以本来面目呈现,更接近于原始的思维模式让孩童敢于依靠直觉。随着年龄,我们渐渐学会了自欺欺人,骗别人的时候也在骗着自己。当我们不曾真实对待自己的时候,本来的世界也就成了我们眼中的世界。我们眼中的世界可以让我们感觉良好,却慢慢泯灭了心智,失却了直觉。
世间唯一重要的是就是遵从自己的本心活着,追随心声,听从直觉,他们很大程度上知道你想成为的样子,知道你真正向往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都感觉身处顺境但心处窘境,直觉大喊着要离开,而理智却牢牢的抓着现在。很多时候确实无法解释为何我们如此惧怕自己的直觉,大概所惧怕是直觉背后视而不见的现实吧。
只有忠于自己,方能砥砺直觉。成年人的人蒙尘太久,早已忘记了本心为何物。忘记了本心,自然就听不见从心里所发出的召唤。用理性蔑视直觉的时候,行者也就离无瑕疵的快乐越来越远。现在还记得童年曾为一片树叶一片雪花而欢呼吗?你失去的不是童年,只是一颗纯净的真我之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