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未来论坛理科生的果壳有意思的文章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毛淑德:基础科学是社会长久发展创新的源泉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毛淑德:基础科学是社会长久发展创新的源泉

作者: 未来论坛 | 来源:发表于2015-12-24 10:49 被阅读92次

“我办公室的门平时是不关的,永远对学生敞开。”

清华大学蒙民伟科技大楼办公室里,毛淑德老师笑着说道。访谈中,他反复强调最多的就是“我想为下一代做点事情”。这也是促使他五年前放弃国外生活,带着全家人回到国内的主要原因。因为在他看来,“基础科学是一个社会能够长久发展创新的源泉。不关心基础科学的民族是有问题的”。

相较于其他学科,您认为天体物理最独特的魅力在哪里?

毛淑德:我想大多数人对天体物理都会感兴趣,因为谁都会仰望天空,看到繁星密布的苍穹,问星星从哪里来,为什么眨眼睛,天上有没有像我们一样的人类。从古至今,星空都寄托着人类最瑰丽的想象。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天体物理有非常特殊的地方。相对其他,天体物理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的尺度都非常之大,从很小到很大,从宇宙的开始到现在,天体物理学研究的范畴可能是所有物理领域中最广的。另外在宇宙中能够找到一些地球上不能实现的物理条件,像特别高的能量、密度、温度,使我们可以探索在极端条件下是否有新的物理。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延伸,对我个人来说非常有挑战性。当我们发现天上的天体完全符合我们的预言,会觉得十分美妙,这是一般人很难享受到的。在天体物理学上,做出预言并且很快就能得到验证是一种跟平常不一样的快乐。

与国外其他优秀天文台相比,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优势与不足有哪些?

毛淑德:我觉得项目可能不够集中,另外国家对科学家的稳定支持上需要大大加强。在项目上,希望大家能够凝聚成共识,做一些影响力比大的项目。天文学对台址有很强的要求。大的设备上要考虑走出国门,建在一流的台址;小的设备上做一些有特色的项目,但这都需要大家形成共识。现在资源重叠使用浪费比较大。优势上,一是国家的投入越来越多了;二是现在的年轻人才资源还是有竞争力的。普林斯顿、哈佛都有很多国内一流大学的学生。对我国天文学发展而言,这是一个挺大的优势。总之,就是要选对项目,克服一些观念上的限制,比如做设备是否需要走出国门。慢慢来,这需要一个过程。

您个人认为外星生命和外星文明是否真实存在?假设答案是肯定的,人类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外星人的蛛丝马迹?

毛淑德:我个人认为外星人是存在的。当然从科学家的角度,必须从实验上来验证外星人的存在。我个人是比较乐观的。我的报告中也将提及天文学家准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探寻外星人存在的蛛丝马迹。比如说找到氧分子或者臭氧分子,这些都是生命可能存在的迹象。这个问题20年之内很可能就会有答案。

一旦人类接触到外星文明,是否会引发小说《三体》中那样的星际大战?

毛淑德:这当然是有可能的。但我个人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外星人好不容易发现有人类这样的生命,还把我们灭掉,那这个高级生命的智商也太有问题了(笑),我觉得这个可能性不大。在地球上,人类花大力气来维护不同文化、不同物种的多样性。推之宇宙,文明的多样性也同样是珍贵而有益的。地球上,哪怕千年之前,一个国家的封闭政策也往往导致全面的落后,星际中一个星球的文明同样需要与其它文明交流借鉴来突破本文明的局限,促进本文明的发展。再说他们为什么要消灭我们?为了争夺我们的资源吗?如果生命到了非常高级的程度,他们能够获取的本恒星系外的行星资源就已经很多了,甚至能够改造系外行星,没有必要把现有的一种生命消灭掉来获取需要的资源,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所获得的利益恐怕也远不如文明间的交流合作来得更多。

假如你发现了一个系外行星,你会把它消灭吗?我自己第一感觉是想跟他们交流,这个星球上生命怎样起源是我非常想知道的。我想,一个系外生命如果没有好奇心,是不可能有特别高级的技术的。所以我个人对此的态度比《三体》里面描写的要乐观一点。高级生命不应该那样狭隘

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各国网友发表的与外星人及UFO相关的政府阴谋论。您对此持何种看法?

毛淑德:在普林斯顿读书时,我发现很多关于外星人的报道跟当时的航天飞机发射有很大关系。一般人想不到外星人,一旦有飞行器发射他们就马上想到外星人。你可以看到现在人类画出的外星人形象和人类没什么区别,但是外星人和地球人在拓扑结构上一模一样的可能性很小。另外,如果外星人能来地球访问,科技应该比人类高多了。可是你现在看到的对外星人的很多描述中,他们的科技只比我们高一点,刚好就是我们能够想象的程度。所以很多对外星人的描述都源自糟糕的想象力,加上航天飞机升空之类的外部刺激,就成了我们看到的这些。

您对于进入天体物理这一科学领域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和忠告?

毛淑德: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首先,你对这个学科得有兴趣,这是最重要的。一辈子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会非常痛苦。第二点,天体物理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你的物理、数学的基础都要好。第三,对中国学生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英文表达能力。我老劝我的学生少看中文网站,多看BBC英文网,对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是有益的。第四点,脸皮要厚,能够take criticism。在国内科学讨论时互相尖锐批评这种事太少。但是在国外,大教授在上面,底下的学生问的问题也很尖锐,这有什么关系呢?人家批评你工作的时候不是说你这个人如何,只是他对你的科学有疑问,这是正常的。我特别看重有主见的学生。真正的好学生是你跟他说一样东西,他不但做了,还能提出不同的看法,自己往前走。有时候国内的学生过于相信导师,缺乏批判精神。国外的教育会培养有independent ideas和critical thinking的学者。

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学术氛围有何差异?中国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和国外相比是否还有差距?

毛淑德:也许由于我们一向以来谦虚低调的文化传统,国内在整体的科学气氛上跟国际一流的大学,像普林斯顿、哈佛相比,在活跃度上面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我记得我的一位导师跟我说,在他们那里,他们唯一要做的事就是talking,就是互相讨论,争取有新的启发。我觉得国内这种讨论,尤其是能够从科学角度批评对方,是比较少的。还是需要一段时间来营造这种气氛,这个过程可能还比较长。举例来说,德国二战期间很多(犹太)科学家到了美国,二战后四、五十年才逐渐恢复。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的氛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毕竟在国外的大学里面呆过,对学术氛围如何营造有一些切身的体会。这也是我回国的一个目的。

国家层次上对人才投入还是很大的,有时候启动经费比国际上还要好一些。主要的差距可能在于科技体制,包括评价体系。现在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渡期,比如科学家在人事上花的时间太多。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不可能一下子什么都变了,但是我想做一些微薄的努力来改变这些。

现在社会价值导向更多地倾向对物质理想的追求,比如“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很少有人对学术研究抱有莫大的热情。对这些现象您如何看待?

毛淑德基础科学非常非常重要。这是一个社会能够长久发展、创新的源泉。李政道先生曾经说过,基础研究是水,应用研究是鱼,产品科学是鱼市场。大家都喜欢吃鱼,但有时忘记了水的重要性。你可以山寨别人的东西,但不知道后面的原理是什么,山寨对象背后技术上甚至是基本原理上的创新是很难学到的。没有好的基础科学,技术发展是没有后劲的。我觉得社会上确实需要养一批研究“天为什么不会塌下来”这样blue-sky questions的学者,这个国家才真的有希望。没有人考虑这些fundamentalquestions全都想的是practical issues,这个民族是有问题的。这些东西看上去不重要,但对营造整个国家积极向上的科学氛围和人文精神,积攒发展后劲是很重要的。

未来论坛是一个民办非企业性质的NGO组织。对民间力量推动科学传播这一形式您如何评价?

毛淑德: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事情。国内在科学传播上做的还非常不够。美国的天文学家为什么那么受关注?哈勃望远镜拍摄照片曝光的时候为什么反响那么强烈?一部分原因在于大家震撼于那些美丽的图像,第二是因为他们在科学传播上做了很多的工作。民间组织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的科学传播和科学氛围还远远不够。这可能因为中国现代科学的历史比较短,社会对科学的重视和好奇等相关文化还是欠缺一点。另外,过去绝大部分科学工作者往往只埋头于自身科研,很少向公众展示自己的工作也是原因之一,不过这种状况近年已有好转。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作为科学家都有义务慢慢来改变这种气氛,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未来论坛做的事我是非常赞成的,这样的机构越多越好。未来论坛请到的都是非常出色的科学家,希望他们的讲座能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要是未来论坛能长时间、慢慢做成一个品牌,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事。

采访者:

未来论坛 商白

未来论坛学生会 王光宇 王聪

清华大学物理系 谢浩楠

文稿撰写:

未来论坛 商白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为 “未来论坛”微信账号(ID:futureforum)

未来论坛是一个承载人类科技梦想,用科技改变世界的公益平台;一个连接前沿科技,解读未来趋势的思想平台。

未来论坛由一批时下最有影响力的互联网界、投资界、科技界人士共同发起。其中有李彦宏、杨元庆、徐小平、丁健、沈南鹏、张磊等工商界翘楚,也有施一公、饶毅、张首晟等蜚声中外的顶尖科学家。

理解未来讲座—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毛淑德:系外行星和系外生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时光为印:对!基础科学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就像我们数学一样!“继往圣绝学”

本文标题: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毛淑德:基础科学是社会长久发展创新的源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pv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