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姐姐有些不耐烦的说,即便她显出一副嬉皮笑脸的表情,我也深知,她根本不想理会我那些无聊的问题。
我只是出于一个男生最本能的好奇啊,为什么姐姐要这样回复我呢?我不懂,我不解。
“姐姐,你穿着这个丝袜,那,那,那蚊子还能咬疼你吗?还能在你腿上留下大疙瘩吗?”这是一个读小学的我,不由自主的疑问。

如同很多小伙伴的童年一样,曾经那个懵懂的我也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存在。“一年有多少天啊?”,“有没有一把梯子能爬到天上去呢?”,“如果把泡泡糖吞到肚子里,它真的会把我的肠子黏住吗?”,“真的有人会腾云驾雾吗?”,“黑的地方,真的有鬼吗?”……然而,那时的大多数疑问,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得到答案,即便有些问题看上去极为荒谬,但其背后却是一颗单纯的心,一颗把好奇当做“刚需”的驱动学习之心。
可是,很不幸,它就像是一粒种子,在微微展现出一丝破土而出的迹象时,就被身边的人连根带土一并铲了个干净,随意丢弃在路边,看其枯萎,任其毁灭。
提起刚需,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柴米油盐” 等等于日常物质生活而言的基本需求,简单来说,它们是不可或缺的。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成年之前的一段时间,除了物质刚需之外,好奇是刚需,学习是刚需。逐渐的,不同人慢慢形成了不同的刚需,有些人把打游戏当做刚需,有些人把看电视当做刚需,有些人把看小说当做刚需,还有些人把惹事生非当做刚需,比如我,那个曾经的熊孩子。
既然如此,那这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刚需的意义何在?亦或是能否让其为我所用呢?
事实上,早就有人深谙此道,并活在其中,而乐此不疲了。篮球运动员把打篮球当做刚需,出租车司机把驾驶当做刚需,英语老师把教授英语当做刚需,程序员把开发软件当做刚需,销售把提升业绩当做刚需……可能有人会质疑,“那仅仅是一份工作而已,虽然好像的确对从事其工作的人来说是刚需,但是,他们并不一定就会乐在其中啊?大多数销售还不是为了养家糊口,大多数出租车司机还不是不得已而为之。”
我的回答是,“即便如此,英语老师的英语水平,出租车司机的驾驶技术也肯定比大多数人好……”
于我而言,更倾向于把刚需,严格来说是正确的刚需当做一种提升自我的手段,比如把阅读、写作培养成刚需,类似吃饭、睡觉一般的一天不做就会不得劲的事情。
我自觉一切都没有来的太晚,没有在我四十岁、五十岁的时候,才想通凭借正确的刚需提升自我的竞争力。然而,表面来看这“刚需”二字,实则并没有我们看到的、读到的那样坚不可摧,说它是脆弱的一点也不为过。
我小时候的好奇心被亲人扼杀自然不必多提,而长大了我就能做到对“刚需”的精心呵护吗?并非如此,等待,是无尽的等待,将刚需变得越发脆弱。“等我忙完这两个月,一定抽时间健身;等我会老家过年的时候,一定把《红楼梦》看完;等我赚到了钱,一定好好孝顺父母……”
正确的刚需需要发现,需要时间浇筑,也需要精心呵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