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治疗的精神与实践》第5章读后感
本章主要围绕叙事治疗的三个叙事元素阐述的,黄素菲把它们成为“三重山”,它们分别是:
(一)被建构的叙事:受制状态的叙事特征。
(二)解构的叙事:松动状态的叙事特征。
(三)再建构的叙事:重写状态的叙事特征。
本章阅读起来比较易于理解~
其中,我结合我最近的2例咨询案例对三重山的主要内容尝试理解如下:
一、被建构的叙事
此时来访者大多呈现出受限制状态的叙事特征,叙事特征包括受制感、负面感、放弃感。而此时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从来访者的叙说中描绘出使来访者成为“有问题的人”的脉络,再通过外化的问话、重视经验的问话/例外问话、促进反思的问话等,厘清来访者陷入受制感的情境脉络。
案例:来访者描述她目前处于想离职的状态,每天很忙,而且忙得没有价值,总被人催单,自己很烦躁,甚至影响了睡眠,但如果贸然离职又怕领导说她:别人能干,为什么你就不能干呢?她实在不想做这样的工作。
我的分析: 来访者目前受制感主要表现在她不想再加班做做那些看起来刚毕业的人都能干的跟单员;负面感表现在来访者厌烦的情绪和不想再继续这样的工作的叙说;放弃感表现在她想辞职逃离目前境遇。
我可以使用的问话:
1.你刚才提到的状况,你觉得你在经历什么?这具体是怎样的一个问题?(外化问话)
2.在类似事情中,你有没有哪一天觉得工作很开心的时候?那时候你做了什么才让自己开心的?(例外问话)
3.如果有人可以倾听和深入认识你,你最希望这个人认识到什么是别人不知道的,但你自己很值得称赞的特质?(反思问话)
当我进一步了解,发现她的另外的一个故事,她很不喜欢跟跟她一起做跟单员的曹某沟通,因为她认为曹某接管了很多她以前引以为傲的工作任务,她嗅到了自己地位被撼动的不安全味道。
二、解构的叙事
此时来访者开始呈现松动状态的叙事特征,其主要特征是:“摇摆不安感”“矛盾冲突感”“小事尝鲜感”,这个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找到与主流故事不合拍,却隐然显现的支线故事的“线头”,再通过解构式问话、开启空间的问话等,描绘出可能的替代故事。
通过书中所举案例问话,我忽然发现叙事疗法中的这个“支线故事”跟焦点解决疗法中的“例外”很像,都是寻求其他相关有意义的故事。
案例:小J跟同事小H闹矛盾,在我跟她聊的过程中:
小J:我对小H骂我的话不能原谅,她说的“X个头,都是为了谋生活,我没必要受你这个气”,道歉也不行。我是尽力在压着我的情绪和火气的。
我:你觉得是什么让你压住了即将爆发的火气呢?
小J:我觉得办公室里没必要大家搞那么僵。
我:看起来你很在意你跟她的同事关系,是这样吗?
小J:可能是吧。
我:以前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这种情绪是如何影响你的?
小J:以前大学时有同学很大声的取笑我的眉毛,我当时也很生气,我觉得她故意针对我,所以我现在不允许别人再那么对我。
我:你是如何做的?
小J:我不再理她了。
我:那你将如何对待跟小H的同事关系呢?
小J:因为负责同一个平台的项目不太可能没有接触,但我会尽量少跟她有沟通和接触的。
我:这是你希望的状态吗?
小J:是,至少现在阶段是这样。
三、再建构的叙事
此时来访者出现重写状态的叙事特征,比如“和解与自在”有关的。
再建构的叙事特征是“视野扩大(能宽谅别人的处境)”“转回自身(说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实践(发展出替代故事,活出自己的样子)”,咨询师的任务是在来访者让来访者离“不要”的问题越来越远,而“要”的渴望故事越来越近,再通过“较喜欢的选择问话”、“未来故事问话”、“意义性问话”为来访者开创未来的故事。
此部分暂未在案例咨询中尝试。
需要了解的是在实际案例咨询过程中,三种状态可能是交错出现的,但咨询师要能做到跟来访者一同进退,咨询总体方向为来访者偏好的渴望故事。
本章除了“三重山”的内容,还包含了相关的另外两部分的内容,比如叙事的治疗转机、叙事治疗的假设/特征与介入技术。这两部分内容也很重要,但时间有限,暂不在此详细说明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