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儿童智能机器人的产品和品牌逐渐增多,父母也慢慢意识到儿童机器人在家庭的重要性。儿童机器人面向市场,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有又一次进步。”
1968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成功研发世界第一台智能机器人Shakey。
Shakey有点笨,经常做出荒谬的举动。但这款1972年制造的机器人终究被载入史册,成为第一个运用逻辑思维自行定位物体,并在物体周围移动的智能机器人。
1999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的犬型机器人爱宝(AIBO)成功进入普通家庭。
爱宝能模仿狗的动作,识别主人的声音和外貌,对简单的词语也会做出反应。
2002年,丹麦iRobot公司推出了吸尘器机器人Roomba,家庭服务开始普及。
Roomba能避开障碍,自动设计行进路线。还能在电量不足时自动进行充电。
2006年6月,微软公司推出Microsoft Robotics Studio,比尔·盖茨预言,家用机器人很快将席卷全球。
2016年3月“阿尔法狗”约战韩国围棋名将李世石,现实版人机大战瞬间掀起全球性围观热潮。新闻媒体、各大论坛、激烈敲打键盘的网民们。一边罗列数据分析双方实力,一边放言围棋奥义博大精深错综复杂。李世石赢定了!
结果“电脑”打败了人脑,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智能机器人的存在。
2016年,被视为人工智能元年,从硅谷到北京,人工智能热悄然兴起。从工业机器人到服务机器人,从单功能到多功能,从工业领域到多领域,人工智能发展在不断提升与完善。
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尽管已经经历了48个年头,却在近两年才成为家喻户晓的高科技产品,在投入使用的年限上来说,还是个嗷嗷待哺的娃娃而已。
儿童机器人发展迅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用户层面。儿童机器人具备婴幼儿智能启蒙教育及场景式陪伴的功能,满足很多80后家长的基本期待。
其次是需求问题。据相关统计,目前中国有56%的空巢家庭,将近7000万的留守儿童。即便是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和孩子交流的机会也偏少。
而智能机器人可以借助网络打破空间的界限,打造一个碎片化的陪伴体验。儿童机器人能弥补孩子孤独成长的遗憾,具有情感替代作用,与此同时也解决了父母工作和家庭难以两全的矛盾。
最后便是技术。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人脸识别、视频交互等安防技术与家庭机器人主要应用场景高度耦合,不断衍生出各种类型的智能化产品,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而儿童机器人便是其中一种,孩子在儿童机器人的陪伴下同样很快乐。
儿童智能机器人进入家庭已是大势所趋,但什么样的需求才是真正的需求。儿童机器人的门槛正是在于内容、交互方式、用户需求痛点。陪伴儿童成长之外,内容与交互形式将成为儿童机器人的关键。
儿童成长机器人班尼做到了。
一个为孩子而生的机器人,智伴科技始终坚持“通过先进人工智能技术,让我们的机器人服务于每个家庭”,希望班尼可以帮助每一个家庭,让孩子更快乐,让父母更放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