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和一些友人看了本书《美的历程》,抛出了一个话题,大家各自眼中的美是什么。
在我眼里,美是内在充满希望的奋发生命状态,同时带着松弛喜悦的外在呈现。内在是沃土,外在是土壤上生发的累累硕果,千姿百态。内有状态,外部自然呈现而且持续自然,如春日微雨后漫步公园,闻空气淡淡的青草香与花的芬芳。内缺状态而强自呈现,其一,气场会被觉察到,其二,如翻涌云海不可近观,如绚丽极光近看朦胧。
表现形式有两个维度:一个浅层,一个深层。
浅层的美,是感官的沉溺,它时常会让身心分离。比如美食,原先一份水煮的蔬菜,孩子吃的时候或是我们辟谷一段时间去吃,味蕾可以细腻地品味到它的原汁原味,特有的食材味道。而后,加了一份盐,有了一分咸,我们便沉浸了一份新的滋味。随着一次次的沉浸,一分咸已满足不了我们,因为舌头已经适应与脱敏了,于是有了两份咸。又经过一次次的品味,我们的有了三分四分咸……在一次次的沉溺中,我们丧失了与食物的链接,强化了感官的刺激,弱化了自身细腻的觉察力。因此随着外部的缤纷呈现,而尽情“舞蹈”,疲于奔波而遗失自己。有人蓦然回首,感叹岁月如梭;有人无知无觉,悄悄来悄悄走;有人且行且歌,循环往复……
感官的过度沉溺,则消化不良,进而损害了身体健康,从而加深了内心对某方面的执着,陷入了唯一论,弱化了更多可能性的探寻,以及生命多样性的觉察。在朦胧之间,让时光成梭,眨眼间,闭上了眼睛。
深层的美,合乎身心合一的规律,去善待此身,善待此心。我们总有一些清醒或说是相对清醒的时刻,有时是灵光一现,有时在某个时空当下,突然静了下来,这边是内心给到我们的启发,或是说未来的我们对自己的启语。
这些审慎思维产生的思考与探寻:比如很多听烂的大道理,如劳逸结合,如顺时而行住坐卧。我们想着很好,做得便不那么尽如人意了。这是为什么呢?期间大脑会有很多的念头,这些念头从小到大,我们收到外部信息的不假思索摄入,而潜移默化形成的观念想法。这些想法便掌控了我们的身体,让我们持续进展特定的行为,便形成了特定的习惯,从而进一步阻碍了我们对于真正深层美的行动-即身心合一探寻的持续行为。
对此,我个人的探寻:
其一,持续断舍离:清净过度的欲念,增进细微的觉察。比如物品,相册等云空间,慢慢到念头等。在主动进行一次次舍离的当下,创造了一个个情境,让我有契机可以进行与这些有形或是无形的链接,从而不断反问自己可以精简什么,什么又是不可以精简的。从而持续迭代自己,进行一场思维的华尔兹。同时,也是精神楼阁的建立过程。让什么人事物念在其中,让什么人事物念在其外。
其二,理性规划+感性践行。一些良好的习惯需要精进,一些于身心合一有背的习惯需要优化。设置正负向反馈机制的支持,比如组织或加入自己想成就部分的践行圈子,进行正向反馈。想勇猛断除的部分,结合负反馈机制进行舍离。比如每日做了这部分,便发1000红包,给到特定的践行陪伴伙伴。在这过程中,真实地面对自己,是很重要的。一切行动的尽头,是我这个人做最后一个决定,也是最后一个觉察。负反馈,并非负反馈,而是我对于深层美的探寻支持系统,助力于行为在正确的路上进展,茁壮成长,而愈加坚韧笃定。
其三,看世界。通过纪录片,以及实地探寻。输出感悟,书写各地风土人情。做观察者,也做体验者。曾经的旅游,游风景名胜,成群结队。今后的旅程,在安全的前提下,会徒步大街小巷,看家长里短。如是成群,也会规划单独体验的环节。独处的静态,会让感官收摄,促进更加细腻的探寻与体验。
你眼中的美是什么,又如何持续探寻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