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婆婆的不挑食,倒是什么都吃得下。土豆不削皮,切了小拇指的长条,既不是块儿,也不是丝,就那样一股笼统倒进锅里。
也不讲究有没有油水。还是可怜日子过惯了。婆婆的娘原来叫花子出身,靠乞讨养大几个孩子。后来,婆婆又年轻轻地守寡,拉扯儿子长大,其中艰辛,不尽为外人知。所以,婆婆从来没有在吃食上有太多奢望。别家炒焦了的干馍馍,没人愿意吃,婆婆一边和人闲聊,一边咯咯蹦蹦地咬,半天时间洋瓷盆里的焦馍馍消灭掉许多,倒惹得人家笑,说是谢谢婆婆,免得糟蹋了粮食罪过。
同样的辣椒面,关中历史传承的油泼辣子。就是那个油泼辣子一道菜的油泼辣子。婆婆不认传承,婆婆要用水拌了辣椒面。或者,直接撒辣椒面在碗里,吃干拌面也好,吃汤面条也好。
只差,如同村里那被广为人知的某某,流水宴后,舍不得众人吃过面条的臊子汤水,一碗一碗喝进肚子。可惜,一个人的肚子实在太小,又无法象冰箱一样自带储存功能,最终,眼睁睁看着油汪汪的汤水进了泔水桶,喂了谁家的鸡和猪。还可能心里在狠狠地骂那些畜生:你吃得比原来的人都要好呢!你个畜生,也配吃这些好东西!咒你吃了不上膘,吃了不下蛋!
婆婆这样,媳妇可不行。媳妇虽然也是出身贫寒人家的女儿,但媳妇那个村历来自家种菜的。也不是什么金贵的菜,无非冬天白菜萝卜香菜大葱外加菠菜,夏天茄子豆角西红柿辣椒水白菜。这就养成了媳妇顿顿饭要吃鲜菜绿菜的习惯。
这不,媳妇买了一把小香葱,一街闲磕牙的人就笑,你会吃得你婆婆肉痛的哦,她们说。媳妇笑笑,不接话茬,径直回家。她还是一个结婚没有多长时间的媳妇呢,还有独立的自我,还不会无聊到参与东家长西家短的讨论中去。她虽然不是贾宝玉口中的宝珠,离死鱼眼睛,那还远得很着呢。
媳妇不仅吃小香葱,媳妇还喜欢吃九月的韭菜。不是有一句老话说,九月韭,佛开口么。那个恰到好处的辛辣,秋来最后一茬的异常鲜嫩,甚至连春韭都不能比呢。但这个季节的韭菜,价格也自然贵得翻了一翻。婆婆说,她不爱吃韭菜,她嫌钻牙缝。婆婆不好拉着脸,但她耷拉着的眉毛泄露了她的情绪。
媳妇说,我喜欢吃,我牙齿还好。媳妇用韭菜鸡蛋烙了菜盒子,做了细长的汤面条。媳妇吃得香,每一口象真的在咬婆婆的肉。别人说的没错啊。
媳妇不仅仅贪吃,而且会吃。偶尔吃一次米饭,婆婆做的菜是大炖菜。粉条红薯土豆白菜一锅焖,抓一大把五香粉就撒了进去。媳妇那天看见了这样的菜,皱皱眉,没说什么,也没有吃几口菜。第二次做米饭,炒菜的就是媳妇了。媳妇炒菜精细,蒜薹切的一指头关节长,配上红艳艳的辣椒丝,薄得卷起来的回锅肉片片。排骨汤里面却只放了一两片生姜,不放五香粉,不放味精,也不放酱油,却放了小段小段的嫩玉米,小段小段的莲藕。油麦菜里也仅仅放了几瓣蒜,菜油烧辣,刺啦一声倒下菜去,拨拉几下就出锅,也不知道那菜是生的还是熟的,反正颜色绿得象没熟一样。
不过,不得不承认,媳妇炒的菜还是很好吃的,除了太贵。农村家庭,谁家整天大鱼大肉地吃?所以,婆婆吃得不开心,吃得难以下咽,从来不夸媳妇的厨艺。
但有一样不同。媳妇还用秋天熟透的柿子汁做柿子饼。媳妇做的柿子饼柔软筋道,这个不费多少钱,婆婆爱吃,还不用肉疼。
媳妇也做乱炖。她的乱炖用的是酸奶,苹果丁,土豆丁,萝卜丁,洋葱圈,火腿丁,青椒丁,和上面粉烙饼子。她说,这叫什么屁撒。不过这个不是很好吃,酸辣咸都有,真不知道他们年轻人是什么口味。
婆婆也不明着表达自己的不满。婆婆总是在饭桌上忆苦思甜,说过去的日子怎样怎样的不易,一口吃食怎样的难得。婆婆希望媳妇能懂自己的潜台词,但媳妇偏偏不懂。也不知道她怎么就那么笨呢。反倒是儿子,常常反驳母亲,那么久的事,说它干嘛?
忆苦思甜无效,小两口无动于衷。婆婆忍不住了。婆婆终究还是在儿子跟前把话说透了。婆婆说媳妇嘴太馋,吃什么不是饱肚子?伙食费也太高了。儿子有些不耐烦地对母亲说:我有什么办法?没结婚的时候,我去人家家里,人家就一直这样吃的。多少年的习惯,您让人家一下子改,人家改得了嘛。
儿子把自己的媳妇小雅叫人家。儿子在妈跟前从来不叫媳妇的名字。
儿子还说,要怪您就怪儿子我没有本事,不能给您带来好的生活。
儿子这样说,婆婆没了脾气,婆婆于是继续忍。直到那天,她看见媳妇买了虾仁,买了蘑菇,买了小葱,在案板上剁得咚咚响,准备包饺子时,婆婆忍不下去了。婆婆知道,这比猪肉饺子的馅子费钱多了。婆婆说:小雅呀,咱穷家小日子的,经不起这样大吃大喝啊。
婆婆觉得她是劝媳妇呢,她心平气和地。
媳妇把菜刀咣当一声扔在案板上,说:不吃了,又不是我一个人吃!谁家再穷,还吃不起菜了!每次吃饭您都念念叨叨,您当我真听不出您的意思!嫌弃我您直说呗!
婆婆没有上气,继续说:妈没有嫌弃你什么,你好着呢。只是,萝卜白菜咱也能吃,一时半节地吃一顿好的,妈不反对。天天这样,金山银山也会被吃空的,咱家日子吃不起啊。谁家过日子不是吃饭穿衣先看家当,咱家底薄,咱不能没有富贵命,长了富贵嘴呢。
媳妇发火了,媳妇吵吵着说:谁长富贵嘴了?我又没吃鱿鱼海参,没吃鱼翅燕窝,我吃什么天价的东西了?
婆婆听不懂什么玉鱼燕子头。婆婆还想说什么,被她的那个和事老儿子推进了她的房间。
婆婆满肚子的气儿,没法说。婆婆转身出了门,除了在村里跟和她相同遭遇的老太太絮叨絮叨,她还能有什么办法?
还好,村里上了年纪的人认同婆婆的看法。她们说,过日子就是要精打细算,不敢这样铺张浪费地。婆婆肚子里的气儿消了一些,她准备抽空找媳妇好好谈谈。
婆婆回家,儿子却送媳妇回了娘家。儿子对婆婆说,换个环境,让媳妇调节两天。
这几天,婆婆才找回自己当家做主的感觉。她把面粉搅成疙瘩,烧开水用筷子挟了疙瘩入水,再倒进去一大碗酸菜,放盐,就行了。一顿饭,婆婆做了三顿的量,上顿下顿地吃,吃得儿子苦楚着脸,却不能说什么。否则,婆婆会说儿子,有了媳妇忘了娘。没有媳妇前,那二十年的饭怎么咽下去的。
或许是吃怕了自己母亲做的饭,几天后,儿子从丈人家把媳妇接了回来。媳妇笑眯眯地,扬着手里的一小袋东西,对婆婆说:妈,您看这是啥?
伸手不打笑面人,何况媳妇不计前嫌。婆婆忙接住话茬问:是啥稀奇宝贝呀?
媳妇骄傲地说:我妈给的菜种子呀。黄瓜种子,豆角种子,西红柿种子,什么都有呢。
婆婆疑惑地问:这大冷天地,怎么种呢?
媳妇说:我有办法。
媳妇让丈夫挖了前院向阳的土地,撒上底肥,种上种子,用塑料薄膜和竹竿做了一个小小的温室大棚。
媳妇伺候大棚里的菜比伺候婴儿还精心。什么时候揭开棚子通风,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打叉尖,都讲究得很。
婆婆不知道,媳妇除了嘴巴馋,做事还有这样认真细致的一面。
等到寒风呼啸,大棚里的黄瓜开着花,黄瓜扭扭顶着黄花的时候,村里没有种过菜的人都来看稀奇。媳妇穿着单薄的衣服从菜棚里钻出来,人们问她冷不冷。她笑笑说,棚子里温度高着呢。
婆婆再也不用为吃菜贵贱计较了。
小试牛刀,旗开得胜,媳妇又有了新的主意。
媳妇和丈夫合计好后,找婆婆商量,把大田的土地也种成大棚蔬菜。婆婆有些担心地问:能行吗?
媳妇说:有我呢!
说干就干。一家三口整天泡在地里,倒也乐在其中。如果不是这片地,婆婆都觉得自己老了呢,老成了一个准婆婆。有了这片地,婆婆觉得自己还年轻,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菜园的活儿也是非常累的。一亩菜园十亩田,等同的劳动量。干一天活回到家,三个人都累得不想说话。婆婆心疼媳妇,要自己做饭。媳妇说:别,还是我来做吧。以后做饭我包了,您和您儿子承包洗洗刷刷,行吗?
当然行了。婆婆可以坐下来歇一会儿。儿子心疼媳妇,媳妇做饭,他在一边打下手。过了一段时间,儿子动手做出菜来,竟然不比媳妇做的差。媳妇是真的很高兴,徒弟带出来,自己轻松多了。
大棚里的活儿一点也没耽搁下。也是运气好,只头茬豇豆,他们就卖了一个非常好的价钱,以至于村里人都吼起来,说那一家子把大钱挣了,硬是把菜卖出了鸦片烟的价钱。
一切都好好地,媳妇却在正干活的时候干呕起来。儿子急坏了,连忙扶媳妇要去医院。媳妇不去,儿子疑惑,婆婆乐坏了,拿手指点儿子的头,说:傻小子,黄瓜接扭扭你都不知道呢。
儿子恍然大悟,媳妇的脸红得象晚霞。
婆婆更加忙碌了,忙完了地里忙家里,做什么都不让媳妇动手。但媳妇怎么闲得下来?大棚里缺氧,为了肚子里的孩子,她不能到大棚里去。一日三餐,她变着花样做,婆婆出去,邻居都说:现在那么忙的,你怎么反而红光满面地。
婆婆心里高兴,嘴上却说:都老了,红光满面啥呢。
一年后。媳妇推着婴儿车,来到大棚前。阳光照着,婴儿车里的孩子睡得香甜,不知道做了什么梦,竟笑出声来。
媳妇喊婆婆和丈夫回家吃饭。丈夫问:今天做的什么好饭呢?
媳妇说:黄瓜虾仁丸子,莴笋炒豆腐。
婆婆张大嘴巴,说,啊?那也能搭配在一起吃?
你看,婆婆都懂得搭配这两个字了。
婆婆的味蕾已经被媳妇拔高了许多。不过,她同样已经习惯媳妇的瞎折腾了。
孙女醒了。婆婆抱起孙女,刮着小鼻子说:告诉奶奶,长大了会不会象你妈一样,是一个馋猫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