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读的第一本书,残雪的《五香街》。残雪的书是第一次读,也是偶然间看到,20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呼声很高的残雪失之交臂。据说在诺奖颁奖前,在英国博彩公司的预测榜上,残雪的赔率是第三名,热度超过日本的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大家耳熟能详,可是残雪究竟何许人也,竟低调到如此程度,作为诺奖的热门候选人竟不被人所熟知。
于是我度娘到了以下内容:2012年,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前的一个记者招待会上,有人要他预测当年诺奖的获奖人,他说,我不预测,但是我希望是中国的女作家残雪获奖。
莫言如此推崇残雪并非一己之好,问鼎诺奖之前的莫言,或许并不是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作家,而在中国读者中鲜为人知的女作家——残雪,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其实远超莫言。
只有小学学历的她,如果你在街上遇到,根本不会将这位普通的老人和一个先锋作家挂上钩。但在世界范围内,残雪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有三最:作品被翻译得最多,作品入选外国高校教材最多,拥有为数众多的专门研究她的机构。
言归正传,说说这本《五香街》,目前只看了将近一半。说实话,刚开始看前几章,几度想要放弃,对于一本26万多字的长篇小说,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就是以五香街上发生的一段“奸情”为契机,叙述了涉及“奸情”的各种因素以及有关人物对之的评价,甚至连主人公的名字都是以X女士、Q男士这样的模糊叫法,很难有代入感。
乍一看,都是些鸡毛碎皮的小事,却被五香街的老老少少咂摸出各种来龙去脉和曲折的故事情节,比如关于X女士的年龄及Q先生的外貌,X女士泛泛而谈对于男人的感受,故事开端的几种意见,单看这些题目,就缺少让人想要阅读的吸引力。而确实,这本书需要慢慢地看,心无旁骛地看,只要稍微跑神儿个几秒,就不知所云。
就书的内容来说,书中参加讨论的人,都以仅仅是自己觉得颇为得意和丰富的人生经历,站在舆论的制高点上对其他事务进行批判和讨论,比如类似”我是关键人物,对不对?只要我改变了态度,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一切,这一点我们两个心中都有数……“这是一个老妪的话。
可以说,这本书的写法是很夸张,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也都被放大了,好像是要显示出每个人在芸芸众生中都想要使自己显得突出和与众不同,于是在平凡琐碎的生活中努力寻找话题,竭力让自己的言行独树一帜,能够起到独领风骚的引领作用。
其实,更深的寓意我可能还没能体会到,况且也没读完,以上这些只是个人的最简单的直观感受。所以这篇主要做摘抄,作为读书笔记好了。
——在我们五香街有这样一条思维的规律:想不通的事就不去想,你只要静待就成。如果静待还不成,那就只能说明你自己有毛病了,这毛病出在脑袋里,或是出在脚趾头上,总之是不治之症。
——我们的群众毕竟是比较稳重,而又尊重事实的。他们宁愿“静待”,坚决反对冒失行事。他们相信一切会在“静待”中迎刃而解,根本用不着那么急躁。
——她的诀窍并不是“考虑得很多”,而是“从不考虑”,就是因为“从不考虑”,她才能自始至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人一旦走上了“考虑”的邪路,脑筋就会变得稀里糊涂,失去自己本来的面貌,“鹦鹉学舌”起来。
——各人心里都急巴巴的,怀着固执的主观偏见,互不相让,但心底又急切盼望着一个所谓公正的、统一的标准答案,以便我们心安理得地来休息我们那运转过多的、疲乏不堪的大脑,这当然都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幻想。
——一个人的事即是每一个他人的事,我们每天思考着,感受着的,都是他们所发生的大事情。
——他们威逼笔者在写故事的故事一定要“实事求是”“真诚坦白”,然后七嘴八舌,每个人将自己的观点作一番滔滔不绝的阐述,各人说个人的,观点中包含着高度的历史感和责任感。
——老妪:我经常对自己的能力大吃一惊,我分明看到,只要自己愿意,什么目的都能达到,我生来具有那种左右一切的本领和风度。
——这一暗地里发生的男女私情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我们五香街百姓的精神食粮,我们表面上不承认,而且很鄙薄,其实谁都是一夜夜魂牵梦萦的,还在设想自己也充一主角,参与进去,白天一有动静即赶赴现场,细细考察,搜集素材加以大胆发挥。
——一个人干了伤风败俗的事儿,我们绝不会手持木棒去教训她的,我们是文雅的民众。我们的百姓,只是当面低头不看她,乘她转过身的实际,一齐朝她那单薄的背部,投去许多含义模糊的目光,久久地滞留于其上(最长达一个小时)。
——我对一个人说“风筝”,他回答我说,“注意你的鞋”。像这样的语言我已经说了几十年了,怎么谁也没发觉?人竟能麻烦到如此地步吗?他们坚持说问题是在我这方面,说我患了某种疾病,我很乐于有意地夸张一下我的病,他们一吃惊,反而把我忘了。
——这是人人都在内心肯定下来了的,是在黑灯会议根据那种高级的感应做出这种肯定的。每个人都的确“看见了”奸情,至今历历在目。寡妇的意见代表了整个五香街精英集团的态度。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