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3日 星期五 阴
读书分享交流会
为了让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路上,走得又稳又好,学校在新学期成立了新教育项目组:卓越课程研发、完美教室缔造、专业共读共写组等,遵循教师的自身的兴趣与爱好,自愿报名,形成专业成长共同体。
昨天下午放学后,我校新教育各项目组在各个办公室或教室举行了项目组实施以来分享交流活动。
我在共读共写项目组。在昨天下午的读书分享交流活动中,老师们围坐在一起,每人读一个段落,大家就其中难以理解的概念或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在争论中“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再看邻桌同事的读书批注,几乎每一段话中都有自己的理解,认真研读的精神,使我自愧不如。我以自己班主任的繁杂事多忙碌的理由,直到本周三才把学校要求读的第一章几节内容品读完一遍,理解不够深刻,只是把一些在我心中有痕的句子用笔勾画出来,并未在旁边标注体会。
下面谈谈我初读《静悄悄的革命》第一章前几节浅薄的感受。
感受一:“主体性神话”指出我们的教学倾向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所有的教学都是追求学生自己设定课题、自己提出与课题接近的方法并实现课题的“主体性学习”。这种做法是只看见了学生,忽略了老师的引导。对于我们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做法根本就是行不通的。刚入小学的孩子,年龄小,自主性差,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学习习惯都没有养成,他们怎么可能去“自主学习”呢?这时候更多的是需要老师的教授和引导。而我们中国大陆,在以往教师 引导过多,即“填鸭式”或“灌输式”教育,可以说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的思路都在跟着老师走,思维不够灵活,创新意识淡薄。不过,这些年我们国家的教育也在不断地探索中改变很多,强调教学主体角色的转变——由教师转为学生,当然现在我们的课堂没有走入“学生主体性神话”,课堂倡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没有丢弃老师的教和育,还考虑到了教材的特点和学习的环境,把教学的四要素都注意到了。这不能不说我国教育在不断地进步,没有走入老师“主体性”神话的另一个极端。
感受二:“悬在半空中的主体”是指从一切从属关系或制约中获得自由,完全根据自己内在的思想而行动。这样的“主体性”就成了“我行我素”,即丧失了其应有的从属关系而成为悬在半空中的“主体”。我想概而括之有两点:一是丧失了“主体=从属”的关系;二是过于理想化,没有约束,我行我素。如何理解这个现象呢?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自觉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一行为是主动的,是主体地位;而学生回答老师提的什么问题,是被动的,因为这个问题是老师提出的,不是由学生自己想的,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因此,学生应该是“主体=从属”,而不是完全根据自己内在思想而行动的“悬在半空中的主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