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朋友R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下面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讲述他的故事。
他今年40岁,在公司已经服务大半辈子,公司品牌影响力在外企行业排行前三,薪酬待遇一直蛮不错,足以支撑一家老小的中产生活。
年初合同到期,公司提出不续约,逼他离开最好的产品线。有部分原因是他现在的工资太高,公司觉得不值得,想找年轻人熬夜,以此榨取最大的剩余价值。
赶上疫情,跳槽也难,他只能选择去最差的产品线。目前最差的产品线有些起色,因此有另外产品线的大佬想挖他过去。
但他还是想回到最初的产品线,因为那是他一手做出来的国内市场,有感情在,也有回忆在,更有诸多有利的人脉资源在,不过回去的可能性不大。
现在,他在考虑要不要去最没有前途的市场部,靠自己的实力把市场部做起来,以此证明自己还是“行”的,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
业内心照不宣的是国内这种强产品的,都是产品经理和销售垄断一切,市场部充其量只是“宣传册设计印刷、公众号维护和展会物料准备”部门,没有实权,更多时候做着锦上添花的活。
经过各种权衡利弊,他的朋友们最终建议他去市场部,道理很简单,因为现在市场部没有总监,他就可以成为总监。
原来他只是产品经理,这个title在产品主导型企业就是个菜市场头衔,一棍子打死一大片,没什么含金量和高大上的感觉,真失业了,重新找工作也找不到更像样的好工作。
如果他有了外企市场总监头衔,就可以随便跳槽混日子了。因为现在猎头来找他的,都不可能比他现在的企业规模更大更知名。
降维打击,总是更轻松点。
确实,年纪上来了,只想安全着陆,下半辈子不要太动荡,不要有太多意外,一家老小能够有点保障,至少能满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前三个: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就算是人生圆满,有个交代。

另外,他说自己部门有两个人偏嫩了,没什么工作经验,人情不够练达,询问朋友们是继续培养观望还是火速换人,不再互相耽搁。
他的朋友们都说,只要有业绩,什么都值得,业绩说明一切。公司不是慈善机构,没有义务陪你慢慢长大。当然,会做人,懂知恩图报,又很有潜力,愿意吃苦的除外。
毕竟,大家都老了,最怕等时间。
最后朋友R叹气道:“哎,都不容易,觉得大家都是虚假光鲜。真有点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感觉,做梦都怕掉进深渊。人到中年,任性不得,大意不得。”
所以,自我温暖和自我同情才显得尤为重要,没有人叫你干到死为止,也没有人会为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工作精神感到你有多崇高和伟大,这些宏大叙事早就过时了。现代社会更强调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把自己的小家照顾好,国家就自然而然更好。
人到中年的确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身心饱受考验,如果时时刻刻如绷紧的弦,没有张弛有度,劳逸结合,而是逼迫自己更高、更快、更强。
5+2白加黑还不够,最好一周干112个小时,那累死是迟早的事,当然死法可能各有不同。
中年男人的职业规划,没有必要尽善尽美,没有必要为没有捡到最大的穗子而扼腕叹息,没有必要为没有爬到职业最高峰而心怀羞愧。
有时,爬到半山腰,发现这里风景挺美,那就停下来,驻足欣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