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打卡记录(52)

记得孩子刚上二年级时,有一次去学校,孩子悄悄把我拉到一边,让我不要在他同学面前说他。我记住了孩子的话,再也没有当着他同学面说过他。
他小学毕业那年带他回老家,记不得因为什么事情,孩子犯了倔脾气,大晚上的他自己跑出去躲起来了,我和家里人找了好久才把他弄回家。过后看孩子没有什么异常,也就没有问他原因,当时是在姥姥家里。现在想来,有可能是我无意中在我家人面前说了孩子不好的地方,让孩子感觉面子上过不去,自己跑出去躲起来了。我只记得不在他同学面前说他,在家里人面前就忘记了这一条了。
以上是我找来的一段文字,就此做一下文本分析:
1、看见关系。“我”、“他”、“孩子”、“姥姥家”,据此判断可能是母子关系。
2、看见事实。(1)“他”小学二年级时,“我”去学校,被“他”拉到一边,让“我”不要在同学面前说“他”(不好的方面)。(2)小学毕业那年,“我”带“他”回姥姥家,“他”晚上一个人跑出去,“我”和家人(姥姥家的人)找了好久才把“他”弄回家。
3、看见因果关系,这是“我”后来的猜测。“我”记住了不在“他”同学面前说“他”,但是在姥姥家的人面前忘记了,“他”晚上一个人跑出去,可能是因为“我”说了“他”(不好的方面),“他”感觉面子上过不去,一个人躲起来了。
4、看见“我”和“他”的心理状态和需求。“我”:回想起“他”小时候对“他”做过的事,有所反思,内心可能有一点内疚、有一点自责。
“他”:一个好面子的孩子,夜里一个人跑出去躲起来,可能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找了好久才把“他”弄回家,一个“弄”字说明“他”心里很不高兴、很生气,不愿意回家,和“我”赌气。可能“他”觉得没有被“我”尊重,没有给“他”留面子,让“他”很难看。
5、看见情绪。“他”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跑出去躲起来,很生气、不高兴、不愿意回家。
6、看见认知。“他”不让“我”在同学面前说“他”,我记住了。“他”的认知是:在同学面前不能说“他”,说了“他”就会没有面子、难看。
“我”的认知是:同意“他”的要求并维护“他”的面子需求。
以上的分析,有些部分是基于文字内容,有些部分是根据文字内容做的猜测,里面有我个人的投射。如果我是妈妈,回顾当年的事情,我可能会有一点内疚自责,因为没有在孩子情绪平复后,听听孩子的心里话,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有点粗心。
关于文本心理分析,我很同意贺老师说的话:只是帮助我们更好的洞察和理解来访者,而非基于对方的用词进行判断。我找的这段文字里面,几乎没有什么带有情感的词汇,也没有连词虚词等等,但是仍然能够感受到里面的情绪情感成分。换个人分析一下,可能和我的就不一样了。中文的含义太过丰富,可以做出很多种解读,确实不适合据此做判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