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7日,四川宜宾长宁县发生地震,同时余震频发。
不希望灾难出现,但灾难常常不期而至,教会我们学会珍惜。
一
第一次经历地震还在上小学,当时震级不大,只有5级多。整体上,没有带来多大的灾害,媒体给予报道不多。关于那次地震的记忆,大概只留在经历那次地震的人的记忆中。
地震发生时,正是上课时间,忽然觉得一阵晃动,教室里的吊灯跟着晃了起来。当时并不知道这是地震,只听有人喊了句:有地震。然后就跟着人群跑了出去。
当时对于地震的认识并不多。虽然,同学们都跟着跑了出去,但稀稀落落,没有什么踩踏发生。待所有人都出来后,老师将大家组织起来,并领着去了操场,以免余震发生。
因为出来仓促,基本没人想着拿本书带着,那时候也没有手机什么的,整个小学的学生就三五成群地坐在操场上聊天。那种群聊的场面,至今没有再见到过。现在人人都有手机,那种场面很难再出现。
大家有说有笑,从每个人脸上看不到有什么紧张和不安。不过,那时候电视已经很普及,看过地震影像的人自然成为焦点,大家你一句我一句问着关于地震的问题。
说的越多,越容易传染情绪,导致紧张和不安。记得一个同学,正在跟我们讲着他看过的一个地震片子,忽然抬头看见了旗杆,然后赶紧拉着我们挪窝,说旗杆要是倒了的话,目测会砸到我们。
小伙伴们纷纷附和,然后就偷偷地往操场的另一边走,几乎到了操场另一边的边缘才算放心。当时,老师是不准我们随便走动的,好在就我们三五个人,老师也懒得管。
当时的太阳并不炽烈,但因为没有遮阳设施,顶着太阳一直待在操场上,也是晒得难受。约莫到了中午的时候,不知道是学校接到通知,还是学校老师商量了一下,学校放了几天假。
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家欢呼雀跃。不过,对于地震,我们本来并不觉得是很严重的事情。学校这么一放假,反而让不安情绪增多起来。大家开始担心起余震,担心起震级,担心起未来。
晚上,家家户户还是睡在屋子里,但缺少了往日的平静与祥和,多了几分紧张和不安。有的家庭还推行了夜班值班制,几个人轮流值班,生怕地震发生在深夜。
这种氛围下,每个人都受到情绪传染。虽然小孩子不需要值班,但也跟着睡得不太踏实。
这种紧张和不安,一直持续很长时间。后来,学校开学后,只要有点“反常”的响动,就有人觉得是地震。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辆大货车经过学校,有人喊了一句,有地震,立即有同学跑了出去。后来,这几个同学被班主任叫去教育了一番。
二
第二次,虽然不是亲身经历的地震,但无数人多多少少参与其中。对于汶川地震,很多人都记得那次举国大伤痛。
当时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奔赴救灾现场的人。再不济,到处大大小小的捐赠活动,每个人应该都有参加。
没机会去现场参与抗震救灾,但我们几个同学又不想只止步于参与捐赠,所以那段时间一直想着用什么方式,表达一下对于抗震救灾的支持。
当时,网上流行不少摆放心形蜡烛为汶川祈祷的照片。于是,我们几个人一拍即合,决定仿照网上照片的样子,在大学教学楼门口摆放心形蜡烛,为汶川祈祷。
我们找到学校周边的一些小店,顺利地拉来一些赞助——满满一箱蜡烛。当晚,我们就在教学楼门口摆放起蜡烛。
谁知天公不作美,刮起了轻微的风,摆在地上的几根蜡烛都被吹灭了。我们只好把蜡烛收拾起来,寻思找个新的地方。
前后左右看了看,发现教学楼的大厅不错,一是吊顶比较高,蜡烛烟味可以四散开;二是大厅空间比较大,便于祈祷;三是地面很平,蜡烛容易立住。
我们扛着蜡烛,把战场转移到教学楼大厅。借力热火朝天的热情,蜡烛摆放工作开展很顺利,很快我们就用蜡烛摆出一个心形。
还没有好好欣赏我们的杰作,院里的领导就过来了。祈祷活动,也跟着寿终正寝。
原来,我们点燃的蜡烛触发了火警报警装置,立即有人来现场勘察“火情”,发现源头是我们点燃的蜡烛。
教学楼大厅内很多易燃材料,一旦出现意外,后果十分严重。我们庆幸祈祷活动提前被制止,没有发生不可设想的后果。
三
世界总是很奇妙,充满因缘际会。汶川地震发生时,先是想着去抗震救灾现场,结果根本没有机会;后是想在学校组织祈祷活动,结果也没有促成。
不过,这些过往也许在冥冥之中种下种子。研究生时,因为因偶然的机会,居然有了一个奔赴汶川支教和进行灾后重建调研项目的机会。
机会难得,我们几个小伙伴顺利申请到这个机会。
虽然在电视上看到了很多灾后重建的画面,但是汶川对于我们还是很遥远的存在。没去汶川之前,我们对于汶川的记忆停留在交通闭塞、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的印象中。
但是,真正到了汶川之后,我们才算是对“觉知此事要躬行”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当时的汶川水磨镇,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
从硬件来看,水磨镇硬件设施不输江南的小镇。无论是交通设施,还是小镇建设都可圈可点。
水磨镇沿河而建,老城和羌寨各自独立,中小学分别建在老城两头,各种设施一应俱全,非常完善。如果事先不知道这里曾发生过地震的话,很多人无法想象这里曾经一片废墟。
通过与乡长、村长和村民的采访、调研,我们获悉,灾后重建一开始就是高标准要求,不止有在硬件设施上的重建,还包括在发展模式上的创新和重塑,而旅游业是重点发展方向。
后来,随着调研的不断深入、了解的逐步加深,我们也发现一些隐藏在小镇背后不可名状的微妙。
一方面是,灾后重建大大促进了当地发展,有人甚至用提前发展50年来形容;另一方面,这个超高速发展的缘起,却是一场大地震。
当然,更多的问题不是形而上的,而是现实性的。比如,有的人分到的房子,不但空间大,位置也优越,而有的人在震后两年还住在叉叉房中。
硬件设施的灾后重建很快能完成,而心理上的重建却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四
在支教开课之前,当地社工组织提前提供了报名名单,但因为每次来上课的学生略有不同,所以更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成为我们支教开始阶段的主要工作。
我们通过校方、社工和家人,全方位地了解了这些学生的情况,比如家庭状况、地震中有无有亲人离去等。
对于那些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我们总想予以特殊关照,然而想法美好却并不奏效,我们与学生间还是总隔着一层东西。
能否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成了当务之急。
为此,课上,我们尽力将所要讲的东西讲得透彻;课下,我们就跟着年龄小一些的学生玩游戏,跟年龄大一点的学生踢球。当然,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是到镇中心的戏台广场跳锅庄。
渐渐地,学生们和我们达成一片,很多学生把我们当成知心哥哥姐姐,主动说一些心事,讲一些家里的事,也会提到失去的亲人。
虽然有些学生在提到地震中失去的至亲时,说的并不多,但还是能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一丝惆怅。哪怕当时地震已经过去两年,还是能从学生不经意间的言谈举止中看到。
明明原来一派祥和,但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将一切推倒。
失去亲人的创伤、对亲人的追忆,这些学生承受了本不属于他们年龄应该承受的东西。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倾听和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不过,我们也不敢让学生们产生太多依赖。因为我们只是在这里短暂支教一段时间,而这些学生的很多问题还要自己解决。
PS:
谁会珍惜,当你还拥有。
平静、安全、公平和亲情,有时就像空气一样,拥有的时候,很少感受的到,但是当失去时才怅然若失。
生活中很多事情大抵如此。
比如,全球化。我们身处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互通有无,朝着“地球村”的目标携手迈进。
以为本就该如此,但这些年逆全球化的力量持续上升。我们发现,全球化并不是本就如此。
和平也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世界没有发生大范围的冲突,各国可以安心从事经济建设,享受难得的持久和平。
可是,很多人渐渐忘了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历史并不总是这样,现在我们享受的和平,是无数人的献血换来的。
因为没有参与争取和平的抗争,不少人很难真正体验到和平来之不易,导致对和平不再珍惜。
在和平里浸淫太久,很容易忘记水的存在。
微信公众号:金中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