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作名: Concepts and Categories: Philosophical Essays
内容简介:
概念与范畴,是哲学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和自己的尺度。
《概念与范畴》收录了伯林早期的哲学论述和后期数篇关于科学历史学、zz理论和dyzy的文章。伯林总是说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抛弃了纯粹的哲学研究,转向观念史领域,但我们还是能够从本书收录的前后期文章中辨识出他学术生涯关键 的连续性,这正是伯林之所以是伯林的缘由。
不过,他[伯林]并没有与哲学脱离关系,他早期的著述与后期的著述还是存在关系的……伯林的确致力于观念史研究,但他写的观念史总体来说还是得益于哲学的观念史。难道还可能不是这样?
作者简介:
以赛亚·伯林爵士(Sir Isaiah Berlin,1909—1997)
英国哲学家、观念史学家、20世纪著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伯林的书,除了惊艳还是惊艳,哲学那块有些读不太懂,但是历史学方面写得非常精彩,引用某位网友所说,读他的书会有精神高潮的感觉。
# 打分很矛盾,作者在解释某些概念的时候会越举越散(›´ω`‹ )某些段落句子翻译得也是看不懂,但大部分都好读,文章不乏点睛之笔,就个人而言有些例子举的繁琐些,论文可能都这样吧눈_눈
贰:
伯林的读者要感谢杰米·里德,他看到了伯林早期的哲学文章和后来的历史文章中都同样关注到一些重要问题。基于他的考察,我们可以确定有三个否认是伯林自己在后期著作中都假定其真实性的。 第一个是否认基于意义理论的考量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优待某一类句型或直陈句,其他类型的句子或直陈句只有在可以置换或还原到优待句型时才被看作有意义。如果这些考量被认为是不可抗拒的,它们将阻止我们发现道德、zz和审美的主张与义务的多样性和异质性。第二个是否认在我们赖以理解生活和作为行动基准的各种互相冲突的概念、范畴和模式之中,每一位理性的行为人只能效忠其中一种。关于相对立场的辩论一直在持续,也应该持续进行下去。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历史主要是这种辩论的历史,尽管我们也许有足够充分的理由只认同其中一种立场,我们也不该期望任何一种立场在辩论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无论是思想启蒙运动的主要参加者与18、19世纪对思想启蒙运动持敌意的批评者之间的辩论,还是自由派人士、托尔斯泰xt与19、20世纪各种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辩论,它们的结果都至关重要。它们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要的历史影响。不仅如此,伯林还致力于第三个否认,即否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历史受制于预先决定其进程的规律,否认历史研究因找寻那些规律和解释模式,而与自然科学研究极为相似。上述三个否认是整体上拒绝20世纪30年代实证主义的部分表现。正是由于伯林的信心让他有理由拒绝实证主义,坚持上述三个否认,才得以继续自己对观念史的研究。那种自信的基础就显现在《概念与范畴》所收集的文章当中。 第一个否认预设了《证实》、《经验命题与假言陈述》和《逻辑转换》三篇文章中的论点,同时还有伯林在牛津大学的同事们提出的类似观点。“词语有意义,”伯林在《逻辑转换》一文的最后几段说,“不在于确定一些现实,而在于有一种可辨认的用途。”他还说:“不存在一个单一的意义标准。”《哲学的目的》和《政治理论还存在吗?》两篇文章展现了哲学的概念以及伯林对哲学历史的理解,伯林在此将哲学家描述为致力于持续不断而非决定性讨论的人,他们的讨论围绕人类用以理解自身及其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概念与范畴。由此,它们也佐证了伯林的第二个否认。他拒绝历史决定论者对历史的理解这一观点在《科学历史学的概念》和《“希望不再,恐惧不再”》两文中都有体现。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文章为有偿阅读:1元/篇 ,自觉投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