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做了一个好玩的孤独级数测试,可以知道你的孤独到了什么级别。
第一级:一个人去逛超市。
第二级:一个人去快餐厅。
第三级:一个人去咖啡厅。
第四级:一个人去看电影。
第五级:一个人吃火锅。
第六级:一个人去 KTV 。
第七级:一个人去看海。
第八级:一个人去游乐园。
第九级:一个人搬家。
第十级:一个人去做手术。
从日常生活来看,很多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如今,与其问有谁是孤独的,不如问,还有谁不是孤独的?”
这样的答案来得简单一些。
毕竟,大多数人是孤独的。据统计,90%以上的人有孤独感。
很多时候,
嘴里说自己不孤独,心里却藏着那份心。
在现实中,那么,你演绎的是哪种呢?
①
人生的路,只能自己走
前段时间,很多人重看了《千与千寻》,时隔8年,再次上映的电影,再一次看会有新的启发和感悟。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千寻,莫过于无脸男。
很多人说,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是无脸男。
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跟自己很像吧。
发现袒露真心很容易受伤,于是带上了沉默的面具。害怕孤独,于是封闭自己,害怕被抛弃,于是把最好的奉献出来。

无脸男是寂寞的,千寻何曾不是孤独的。
千寻去找钱婆婆时,玲只能送到铁轨旁,并嘱咐她:“接下来的路你要自己走。”
最后,千寻离开汤屋,白龙对她说:“我只能送你到这里了,剩下的路要自己走,不要回头。”
千寻的路途,虽是孑然一身的,但是因为勇敢,为了救父母而前行,让孤独变得有意义。
人生,是一趟只有去,没有回的列车。但你可以是千寻,只要你勇敢地做出选择。
成长之路,即使再难,即使孤独,你也要选择学会往前看,一个人勇敢地走下去。
生命,是一个不断学会告别的过程,
生命,是一场以孤独为常态的经历。
②
追梦路上,没有想象的热闹
在校园里,我曾见过这么一群人。
心情沉重地走过校道,边狼狈地啃着面包,边快步朝向教室,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学习。
他们脸上没有挂着想回家的表情,心里也未曾装下离校的想法。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想。他们知道,唯有这样的孤寂时光,才能潜心学习。唯有此时的孤独,才可换来考研成功的可能。
三点一线,饭堂、宿舍和教学楼,医学院校这样的生活实在很普遍,常见得随处可抓。一个人早起,一个人晚睡。一个人自习,一个人吃饭。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
最后,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成功固然开心,失败者也不是没有收获,他们收获苦行僧般的自律,学会在孤独中成长。
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为理想而奋斗,不是吗?
愿每一份孤独,换来一份收获,获得一次成长。
③
不是一个人,
却感觉全世界只有自己
很多人的孤独是这样子的:翻遍通讯录发现找不到一个可以聊天的人,想出去旅游发现找不到一个可以同行的人,想分享一个故事,发现没有一个愿意倾听的人。我觉得这只是孤独最浅的层次。
真正的孤独,是不被理解的。
你在芜湖步行街逛到很晚,偶然看到镜湖上的落日,感慨一句日出江花红胜火,同伴说你又开始卖弄那两句古诗词了;
你只是和男友闲聊一句,双桐巷里的老奶奶牛肉面真好吃,然后就得来一个不屑又恐惧的眼神,啊!不会是想要现在去买给你吃吧!
就像曾经有人看到一个品控员因为太累到车间休息区休息了20分钟,然后整个部门永远摆脱不了品质的人,说:“真舒服,想什么时候休息就什么时候休息的刻板印象。”
比高山流水更孤独的,是对牛弹琴。
④
每一个独处时光,都自带光芒
有多久,你没有准时下班了?
或许,是为了完成堆积如山的工作;
或许,是为了赶一份紧急的工作项目;
又或许,是为了不甘落后而自我提升。
上面是可选择的,然而,有些人是没有选择,比如:医生、护士、保安、快递员.....独自欣赏日出日落,对于他们而言,是家常便饭。
小范师兄,是我见习认识的普通外科医生,研究生毕业之后,来医院已经工作一年了。
有一天,我碰见他:“嗯?你怎么憔悴了那么多?”
他眼睛快睁不开了,半眯着眼睛地回应:“最近特别忙,几天加起来的睡眠时间都不够10小时。”说完打了哈欠就离开了。之后,好几次晚上,经过科室,默默看着他的背影,要么伏案写病例,要么准备上手术。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问他:“我知道你很喜欢旅行,有没有后悔过,选择了当外科医生,少了旅行的时间,却多了孤独的时光呢?”
"上了这艘船,就很难回去了。"
“不过,孤独能换来病人的生命,和自己的心安,还是值得的。”
人生价值,源于独处。
⑤
孤独,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如果,你读过大冰的新书《小孩》,是否还记得,书中一位客家姑娘——采?
她的品质,是从孤独中修炼出来的。
从小,在家里没有关爱,也没有什么照料,因为是女儿,也一直被冷落,孤单地度过了读书时代。
她独立,不花家里一分钱,默默地在打零工赚生活费和学费。
她孤独,又不甘平庸。于是,饱览群书,把深圳大学的藏书几乎读个遍,只要有时间她就会读书。
她勇敢,大学毕业之后,四处奔波,加入了亚非洲的义工旅行,孤身一人漂泊在外。
后来,即使一路孤独,却养活了自己,见识了世界。以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活出最独特的自己。

采的经历,和《知更鸟女孩》的女主人公有异曲同工之处。
因为孤独,米莉安选择以冷淡、斗争的眼神看这个世界,以作壁上观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因为她缺少家人的关爱。但是,如果她能够处理好与孤独相处的方式,也许,她成长的过程不会凛冽疼痛,她的内心也不会产生溃不成军的动荡感。
我们每个人都怕孤独,不愿孤独,但孤独是青春成长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程会告诉我们,孤独来临时不要怕。也许你会感谢孤独,因为岁月多给了你追梦时间,把你锻炼得越来越强大坚韧。
⑥
孤独的价值
“与孤独相处的时候,可以多一点思维的空间,生命的过程会不会更细腻一点? ”
一个人如果整天在热闹的交往中而从未独处过,就缺少了对于自己所见所闻的整合和消化过程,那么他的思维肯定是混乱的,而这种无序的状态会导致恶性循环,生命也无法活出细腻而井然有序。
我们需要明白:对外界的刺激的反应是正常的,对外界的反应是需要智慧的。消化世界需要时间,独处就是消化世界。
人在社会上生活,需要有交往的能力,这是必须的。但是光有这种能力是不够的。独处也是一种能力,两者比较起来,独处能力比交往更根本。
思维的敏锐,生命的细腻,都是独处的价值。
⑦
最后
蒋勋说过, “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
其实,越到后面,越发现,人生最大的一件事是发现自己,因此,我们需不时孤独和沉思考。
无孤独,不成长。
不孤独的人,还仅剩多少?
会是你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