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幸福就在有时。
2022.02.19
2021年尾巴的时候,读了洛莉·戈特利布的《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给了我很多启发,也为我解答了几个一直使我困惑的问题。读书笔记由于当时的状态不佳,整理了一半放弃了,今日又重拾起来,因为真的是本不错的书,希望也能解答你的某个困惑。
前面总结了几个小点,后面是直接摘录了书中的内容。依然是一篇很长很长的读书笔记。
1.直面的勇气
有一部分人,不愿意面对问题和真相,或是回避、或是无视、或是粉饰,好像不去直面真相、承认问题,就可以一直维持着天下太平的局面,可我们也知道,问题不会消失,真相不会因我们的承受能力而改变,我们一直被其所累。
荣格就说过:“人们会想尽办法,各种荒谬的办法,来避免面对自己的灵魂。”
我曾经也是这样,粉饰问题,这让我觉得自己的世界总不能被阳光完完全全地照亮。直到我终于有勇气去直视我身上的一个一个问题,才发现原来直面真相、直面问题,虽然痛苦,但也获得了解放和自由,你越是愿意认识到自己的脆弱,就越不会害怕。我渐渐领悟到,拯救我们的不再是任何道理或技巧,只有直面的勇气。
正如书中作者所说:如果你要分享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真相,那就意味着你需要面对这个真相,但同时你也将获得一项回报,那就是自由。真相能把我们从羞愧中解放出来。
2.原生家庭
多年前,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时,我了解到一件事情,假如一个女孩子,她有一个爱酗酒的父亲,很可能她以后的伴侣也是爱酗酒的人,即使她在成长过程中、选择伴侣时回避这样的人,告诉自己一定不能选择一个和父亲一样的伴侣,可总是事与愿违。
我当时觉得,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这是命运使然吗?我们为什么最终会选择我们拼了命想要逃离的东西?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书中写到:
如果父母是易怒的人,那自己往往最终也会选择易怒的伴侣;父母有酗酒的问题的人常常会被爱喝酒的另一半吸引;如果一个人的父母孤僻或挑剔,那他很可能也会跟孤僻或挑剔的对象结婚。
这些都并非巧合。
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对待自己呢?
因为这给他们带来熟悉的感觉,就像回到家里一样,但这会让他们难以分清,什么是他们作为一个成年人想要的,什么又是他们儿时的记忆。他们不可抗拒地被那些人的一些特质吸引着,即使那些特质曾出现在他们父母的身上,并对他们的童年造成了伤害。
这并不是说人们想要再次受到伤害,而是他们想要掌控一个童年时无法掌控的情境。弗洛伊德将之称为“强迫性重复”——人的潜意识会幻想:或许这一次我可以通过和一个新出现的但感觉熟悉的人接触,从而回到过去,抚平很久以前的创伤。
但我们需要明白,通过选择感觉熟悉的对象,人们百分之百会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旧伤口会被重新打开,人们只会变得更缺乏信心,感觉自己不值得被爱。
所以,生活还是向前看吧,我们不应该将自己的原生家庭内化,成为我们人际关系中不断重复的主旋律。
3.改变
“生活的本质是变化,而人类的本性是抗拒变化。”
在一个家庭系统里,一旦有一个人开始作出改变,即使这种改变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家庭系统里的其他成员也很可能会竭尽全力想要保持现状,把系统带回稳定状态。
人们会采取拖延的行为,或是通过给自己捣乱来避免面对改变,即使那将是积极的改变。因为当人们不知道改变会带来什么的时候,往往不愿意放弃现有的东西。这个阶段的痛点是改变意味着失去,而新情况又叫人不安。
一个家庭系统里,大家一起生活、磨合,形成了固定的互动模式,每个人运行着自己的节奏,积年累月,一定会产生诸多问题,可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直接让出现问题的人去改变,或是他们认为某个家庭成员身上存在问题,需要改变,而往往改变是困难的,有时夫妻间一拍两散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可往往很多关系是散不了的,于是争吵不断、道理不断,为什么他就不能明白?为什么明明是好的方向,他不选择?
当你想尽办法也无法改变别人时,可以从自己入手,至少你还是可以掌控你自己的,说服自己比说服别人容易的多,我想是这样的吧。因此,重要的不是改变他人,而是改变自己,你的步伐变了,也许会打破这你所面临的循环不变的局面。
正如书中所写:
每一段感情关系都像是一支双人舞。那小哥有他自己的舞步节奏(先接近,接着后撤),而夏洛特也有自己的步子(先接近,然后受伤),这就是他们这支舞蹈的跳法。不过一旦夏洛特改变了自己的舞步,那就会发生以下这些情况:那小哥也必须改变他的舞步,不然他就会被绊倒,会摔跤;又或者他就得离场,另找别的舞伴,去踩别人的脚。
4.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书中写到,经历过创伤的人很容易期待再次遇到灾难,他们不会倾向于靠近生活中出现的好事,他们会变得过度警觉,总是等着厄运来临。
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即使书中的一位来访者瑞塔,在咨询室中,明知道她旁边的桌上就有一盒崭新的餐巾纸,她还是要从提包里摸索出揉成一团的纸巾。她觉得最好不要习惯手边有一盒崭新的纸巾,也不该习惯隔壁有一家像亲人一样的邻居,不该习惯有人购买自己的作品,更不该习惯有一个你梦寐以求的男性在停车场给你一个充满激情的热吻。
自我“灾难化”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我们都会经历大大小小的创伤,有些人在创伤过后,不敢让自己再快乐,一想到人生多苦难,所有的快乐都是短暂的,片刻的,他们怕自己迷恋上那些片刻的欢愉,怕灾难再次降临,所有曾经的欢乐,当下的光鲜亮丽都变得可笑滑稽。
但是幸福就在有时。无论你经历过什么,你都可以再次快乐,你都被允许再次快乐。快乐和悲伤不冲突也不矛盾。
5. 其他摘录
>>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描绘的困境:“水啊水,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能解我焦渴。”
>> “痛和痛苦是有区别的。”温德尔说,“你会感觉到痛,每个人都会有感觉到痛的时候,但你不必让自己那么痛苦。感到痛不是出于你的选择,但你选择了让自己痛苦。”
>> 你在为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感到悲伤。
>> 没有人会活着离开这里。
>> 我们大多数人都把我们所爱的人、我们觉得有意义的事情看作是理所当然的,直到我们被宣判死期的时候,才知道一切的先决条件是:我们还活着。
>> 诚实是比同情更有效的良药,它有抚慰人心的力量,却往往深藏不露。
>> 已故的美国记者阿列克斯·提臧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史诗般的故事,它就存在于“负担和欲望的纠结之中”。
>> 我们所表现出的许多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其实都植根于感情上的空虚,这种空虚总是渴求有什么东西能来填补。
>> 我记得爱因斯坦说过:“在某一个意识层面上产生的问题,无法在同一个意识层面上得到解决。”
>> 追随你的嫉妒心,它会告诉你你想要什么。
>> 她问我:从现实来讲,人将迟暮,还能改变些什么?
>> 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说过的,“人们的胡思乱想总会奇妙地与现实相连。”
>> 命运,你没想到我还有这一招吧!
>> 我们都在某种程度上遇到过未知或不可知的情况,有时我们就是永远都不会得到答案。
>> “在刺激和回应之间还留有一些空间,这个空间允许我们以自己的意志去选择我们的回应方式。我们所作出的回应包含了我们的成长和自由。”
>> 你可以心怀慈悲,但选择不宽恕。
>> 温德尔说,我可能是希望自己的睿智和风趣得到别人的喜欢,但其实他喜欢的是我的“聂萨玛”(neshama),这个词在希伯来语里是“灵魂”或“灵性”的意思。他的这个说法立刻在我心中引发了共鸣。
>> 他们可以说‘我为你感到难过。’也可以说‘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吗?’或是‘我感觉自己什么都帮不上,但还是很关心你。’
>> 痛苦并没有高低等级之分。
>> 在这场痛苦的较量中,究竟谁赢了、谁输了呢?
>> 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再从月亮绕回这里来
>> 我们所有人都在以同样的速度穿越到未来——每小时六十分钟。
>> 我有时候会幻想,所有成年人都应该有机会听听父母们(未必是自己的父母)如何剖析自己,完全暴露自己的脆弱,听他们说说故事的另一面,因为看到这样的场面,你会不禁对自己父母的生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哪怕每个父母面对的情况都不同。
>> 不要急着去评判——可以保持谨慎,但不能抱有成见。
>> 或许我们的过往并不能定义我们,只是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或许正是她经历的一切成就了她现在的风趣和体贴。
>> “当我尝过悲伤的滋味之后,重新经历的每一次欢笑、每一段好时光,都让我感到十倍的幸福。”
>> 有时我们也会过分强调最后一刻的重要性,让它们盖过了在那之前会发生的一切。
>> 但我心里想的是,有多少人不去尝试他们生命中真正想要的东西,就是因为如果离达成目标只差一点,会比一开始就不去尝试更令人痛苦。
>> 如何用“有时”这个词来让自己获得心理平衡,让自己安于中庸,坚持活下去,不至于在一个极端和另一个极端之间来回摇摆。“有时”也帮助我们逃脱非黑即白的独断思维。
>> 他们在学着了解,在漫漫人生路上,此刻他们究竟是谁,未来又意味着什么。
>> 或许我们都需要先经历怀疑、批评、质疑,然后才能真正放手。
>> 我们大多数人的心中都会有个“他们”,即使并没有谁在观察我们的生活,我们总以为他们在看。而真正关注我们的人——那些真的能看透我们的人——他们根本不在乎我们伪装的自己、那个我们表演出来的自己。
>> 此刻,约翰指着自己脸上的泪滴说道:“看见了没?我也有充满人性的一面。”
>> 得到又失去。失去又得到。究竟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呢?
>> 我们在一生中跟自己交谈的次数比跟其他任何人交谈的次数都要多,但我们对自己说的话也不都是友善、真实和有帮助的,有时甚至都不能尊重自己。如果是对待我们爱的人、在乎的人,比如我们的朋友和小孩,我们绝不会说出那样的话。所以在治疗中,我们要学习聆听内心的这些声音,学习更好地和自己沟通。
>> 我们都是在和别人的关系中成长的。每个人都需要听到另一个人的声音对他说“我相信你。我能在你身上看到连你自己都没看到的可能性。我能预见到一些变化即将发生。”在心理治疗中我们会说:“让我们来重新编写你的故事吧。”
>> 我们生命中经历过的各种关系都不会真正结束——哪怕你永远都不会再见到对方。每一个你亲近过的人都会活在你的内心深处。过去的爱人、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不论他们是活着还是死了(不论这“死”是象征意义还是字面上的意思)——有意或无意间,他们都会唤起一些记忆,而且你常常能从他们身上看出自己是如何与自己和别人相处的。有时你会在心里和他们交谈,有时他们会在梦里和你交谈。
[END] BY——期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