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到星巴克来喝杯咖啡,人不多,长桌上摆了手冲咖啡器具,两位店员面对面地摆弄着器具,在旁边听了一会儿,发现是个现场培训。
培训的那位店员显然对咖啡豆和咖啡的冲泡非常熟悉,不仅介绍着不同咖啡豆的特点,还让受训的店员手冲咖啡,然后让她品咖啡的口味,并且让她描述入口和回味的感觉,酸度、醇度等。

我在边上听着,感慨,咖啡的冲泡果然是专业的,咖啡豆的选择、咖啡豆的研磨、冲泡速度、水量比例、温度,甚至每个人的口感都会影响最终的效果。能把一杯咖啡冲泡出现在的口感,不是随随便便的配方就OK的。
我也买了咖啡豆在家里研磨和冲泡,但没关注过什么咖啡豆,冲泡过程也是相当随性,当然自己泡的咖啡口感总是和星巴克的差好大一截。所以听到她们在边上讲咖啡冲泡,恨不得打断她们,加入培训。但是从培训店员的语速上听出来,她们时间很紧,所以就没打扰她们。
然而,那个受训的店员的状态却让我有些着急(瞎操心)。她的状态不是很专注,好像关注的更多是怎么应对对方的提问,而不是当下咖啡带来的感受。当被问到喝下这口咖啡有什么感觉时,她不好意思地迟疑地说,酸吧……当被问及后味怎么样,她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
我在旁边看着,判断这场培训可能效果不理想。受训员工没跟上培训师的节奏,培训师滔滔不绝地说着知识点,没看到受训员工的积极反馈。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代入受训员工的状态想了想,也许她和我的心态不同。我对冲泡咖啡非常好奇,单纯地想了解,而她可能是把冲泡咖啡当成一个工作,而工作场景里有更多的因素影响心态,比如与同事的关系,培训的结果考核,公司的绩效评价等等。冲泡咖啡这件事,可以在我看来是一件有趣的事,而在她看来,是工作中的一个正常而重要的环节而已。
以上种种思考,归根到底,只是我自己的YY,所以,对他人的推断反映的其实是我自己。
我是不是也有把单纯的事情加入了不必要的其他因素,干扰了专注度?肯定有。不然我不会对那个受训店员的状态做如此判断。
另外,对学习对象的热情,也会对学习效果产生不同的效果。即使有这样那样的因素干扰,但我相信,足够的热情会战胜那些疑虑。所以,为了学而学,不如让自己保有热情,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结果一定是不一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