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这天,带领心理咨询实操班的学员去某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做公益咨询,要求学员对咨询案例写报告给基地老师。返程的车上,学员我问怎么写,我回答说记录过程,分析心理成因,给予适当建议即可。学员对我的回答一脸懵逼,纷纷要报告模版,我再次重述报告结构,他们还是要模版,甚至有人拿出笔记录我的话。难道你们都是应试教育出来的吗?我开玩笑道。
无独有偶。一周前的读书会开始前,几个学员碰在一起聊孩子作业的事。学员看到孩子作业本上老师写的要求订正的评语,还是不知道该做什么,她说不明白老师的要求,然后去班级家长群里问老师,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复,感到生气又茫然无奈。我在旁边听到了感到惊愕,这么简单的指令不清楚吗?又不是英文、日文和俄罗斯文,怎么会不知道。我感到家长与老师能量的隔离和收缩,好多恐惧,在应试教育的唯一标准答案下的固化思维的盒子与天然创造力之间的胶着状态。
有次有人问我学员的个人体验怎么做,我感到奇怪,没有人要求怎么做,我也从没想过需要什么模子,平时怎么做的就怎么做,为什么一定要给自己套上框架符合某个规则。有规则按规则,没规则自己就是规则。
有规则要拼命打破,没有规则连路都不会走了,真的是奇怪。按照框框去做事不用动脑筋不怕犯错,即使错了还有群体陪着,自己不那么孤单也不用自责,是可以接受的。偶尔可以天马行空的机会却失去了自由的能力,这是多么可悲的事,犹如已经成年的大象以为自己一直被绳子锁着。
我记得玛丽老师总是鼓励同学们走出盒子--我们自身思维的限制,给自己自由,但是往往待在盒子里久了并不知道自己身处其中,因为渗透血液的盒子仿佛成了自身的一部分。比如内化的父母和其他人的指令,应该、必须的语句,如神符一样不敢违,事实已经跟指令所处情境相去甚远了,我们还是会刻舟求剑般的面对当下。男人应该是这样的,女人应该是那样的,必须这样必须那样,把人和事格式化,然后按部就班活得像机器,毫无生气。
规则与自由可两全?这是选择,生而为人还需稻梁谋,不认同不附和,不对抗不反应,亦是如是,为所当为。规则维护大多数,但规则不限制思维的自由。解决方案有N多,选择最符合当下的。
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