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我与关系之间,在恐惧与爱之间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深度关系》中提出,人性发展可分为两个维度:自我与关系。这一观点在《无分别的爱》中得到了回响。两位作者都洞见了生命的两大层面:自我与他人,自爱与爱人。
本书作者进一步提出生命的两大执着:
依附他人——关系的层面,牵涉到生存,我将其简化为“生存模式”;
发展自我——自我的层面,牵涉到发展,我称之为“发展模式”。
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树,这两个层面就像从树干生发出的两大枝桠,生命的枝叶、悲欢,都由此蔓延开来。
01 生存模式:恐惧驱动下的索爱
在生存模式下,人为生存而挣扎,内心充满不安全感。演化赋予我们最原始的情绪——恐惧,用以激活求生本能,应对自然挑战。
恐惧的核心是自我保护,与之相关的情绪家族包括:焦虑、紧张、怀疑、嫉妒、仇恨等。它们都是在感知到危险、损失或资源被侵占时的反应,促使我们“战斗、逃跑或僵住”。
现代社会虽已远离原始丛林的残酷竞争,但情绪的“报警系统”仍异常灵敏,就像一台动不动就鸣笛的警报器。一旦嗅到危险,它就会鸣响,让我们瞬间紧绷,压力如山。
日常生活中,恐惧无处不在:
走在暗巷担心遭遇不测;
看到灾难新闻心生忧虑;
与家人争吵后陷入冷战;
工作压力下害怕失败;
健康出小问题惶恐不安……
这些反应说明我们内在的原始预警系统被激活。它本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提醒我们保持警惕。然而,过度恐惧也会束缚我们,阻碍行动。
如何消除这种恐惧?答案是:处于安全的关系中——被同伴照顾,被群体接纳。这个群体最初是父母,之后扩展到亲友、同学、同事、伴侣等。
02 发展模式:喜乐滋养下的自爱
当我们感到安全,生命能量就会转向自身发展。当一个人明确自己为何而来、做什么有热情时,生命的能量就被点燃,更容易感受到喜乐。
与喜乐相关的情绪包括:爱、平静、满足、好奇、希望、慈悲、感恩等。这些情绪促使我们探索、学习、创造、连结,其核心是开放、连结与生长,关乎生命的繁荣,而不仅是生存。
03 观心:觉察自己的状态
观察自己的心经常处于哪种情绪家族,就能判断自己处于关系的不安全(索爱),还是自我的蓬勃发展(自爱)。
索爱与自爱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瞬息万变、互相混杂:
上一秒还在为他人的需求奔波,将索爱的热情燃烧殆尽;
下一刻或许就能在自我反思中找到自爱的萌芽。
这种转变如同晨曦与黄昏的交替,难以捉摸却又自然而然。我们在给予与接受之间游走,情感的边界模糊,索爱与自爱相互渗透,共同织就复杂而细腻的人性图谱。
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学会在关爱他人时不失自我,是通往内心和谐的关键。
04 具体方法:从观心开始
作者说:“身心有多少种存在,就有多少种观心的方法。”这听起来抽象,但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
在自爱层面:
1. 自我接纳
接纳自己就是这个物种,按这个物种的方式生活,享受其快乐与自在,也接纳其不足与痛苦。
2. 找到生命的第一热爱
这是你认识世界、链接世界的方式,只能自己总结,无人可代劳。
——我想到自己的方式是:以热忱、思考、求真探寻心灵,链接同频之人,为生命成长贡献价值。
在索爱层面,我们常遭遇:
1. 被过往创伤“夺命连环call”
曾经的伤痛如影随形,在不经意间袭来。可能是一段失败的感情,一次事业挫折……它们不断回放,消耗精力,如无形之手揪住心灵,让人难以挣脱。
2. 被限制性信念禁锢,画地为牢
最典型的信念是:“我不行、我不配、我做不到”。这些信念往往来自成长中的重要他人、过去经验或社会压力。
总结一下:
生命的两个维度——生存与发展,恐惧与喜乐,索爱与自爱——如同呼吸的吸与呼,构成完整的生命韵律。
观察自己此刻在哪个状态,接纳这个状态,然后温柔地引导自己走向更完整的存在。
这,或许就是成长的全部秘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