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自己也在中学里教过五年国文,觉得有三种困难。第一,无论是读是作,学生不容易感到实际的需要。第二,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第三,作的方面,总想创作,又急于发表。不感到实际的需要,读和作都只是为人,都只是奉行功令;自然免不了敷衍,游戏。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总想创作,最容易浮夸,失望;没有忍耐而求近功,实在是苟且的心理。
朱自清
这让想到很多作者的现状,其中一些网文作者最关注的问题是一年能赚多少钱之类的,有些人的作品能让人感觉到那就是一种相去很远的变形…
想起了那句话,什么人都能去写网文…
也算写了四十万字了,但我在词汇、语法方面并没有太大的进展…人整体的文风就是由这些细小的环节构成的,这方面没有进步整体风格也不会有太大的进步。
古人对写作的态度和现代人,尤其是大部分网文作家的态度不一样。古人写文章为了考功名、做官,那是人生大事,改变家族、人生的大事。那样背景下的人写文章称得上呕心沥血,用生命在写作,现在好多人对自己写的东西都没有一个严谨、负责、认真的态度。文章失去了灵性,也是可惜,本来他们可以写得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