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10000小时真能帮你成功吗?
加拿大著名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即要把什么东西做好需要花10000 小时的时间练习。
书中举了很多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这个观点不仅让很多人知道并且认可,它也成为大家努力进阶的理论依据,很多人正在为10000小时的训练而努力。
但也有一些自己没有毅力的人,坚持这 10000小时,同时也为自己找了一个台阶--“我之所以不能成为一流的人,是因为没有完成这10000 小时的努力”。
吴军同样谈到罗振宇老师在“罗辑思维”视频第185期《即将到来的社会阶层》里提出一个不同的观点,那就是你花了10000小时可能也没用,因为思维方式、周围环境、境界等因素,比下笨功夫要重要。
我们一看都能明白他们两个人讲的并不完全矛盾。
首先,成功的必要因素,不仅仅包括10000小时的简单努力,也包括智商、运气和家庭环境。
第二个因素,运气或者时代大环境对成功很重要,更确切的说,就是要生逢其时。
格拉德威尔认为,第三个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家庭和生活环境。
就拿教育来说,教育是一个细水长流,一辈子的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结果的事情。
而好的环境有利于人在身体和心智上的成长,能够培养孩子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从而激发他们的潜力。
前几章里,吴军就说到起跑线不能决定什么,这一章,他说——父母的见识就是起跑线。
我很认可,我的父母是农村人,我曾经有个很美好的梦想,中考是我凭借自己的一腔爱好,就去县一中参加舞蹈艺术特长考试,庆幸的是我的基本功很好,特长被录取。
遗憾的是,父母听从了周围的声音,走艺术路不成名就会“变坏”,这样的行业被人看不起。果断拒绝了我的请求,不让我考艺。
吴军说,从教育下一代的角度上看,一个家庭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
我是深有体会,却无处诉苦。
如果有人简单地认为自己天赋不错,在一个领域做够10000小时就能出类拔萃,这是肯定错误的思想。
10000小时只不过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已,远不充分,更重要的是,这10000小时不仅要花,还要看怎么花。
吴军总结了很多人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有4个误区。
误区一:简单重复。大部分人觉得我专注自己的事情,不断重复,一定会有突破。但没有思考的重复,我想也没有结果。
误区二:习惯性失败。古语云: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很容易让重复失败陷入永远走不出失败的怪圈。因此时间花了很多,甚至不止10000小时。
误区三:林黛玉式的困境。林黛玉很有内涵和才气,想问题想得很深,但这也是她致命的点,她的才华越高,在自己的世界里越精进,对外界就越排斥(同时外界也排斥她)。
误区四:狗熊掰棒子。10000 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积累的效应,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限度地复用第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从头开始。
书中提到的积累效应,指很多人读书也是狗熊掰棒子式的,做了一堆题,相互关系没有搞清楚,学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换一道题就不会做了,因此时间花得不少,成绩却上不去。同样,在工作中也是如此。
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是个人天赋、大环境和小环境还是个人努力的程度,都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不充分,一定是所有条件相结合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