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先学曹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声很坏,然而曹操始终还是要学"周文王姬昌",要做"不夺天下,不改朝代"的一个忠臣,虚图自己的美名,打好基础,把改朝换代的任务交给周武王姬发……。姬发既然"武王伐纣"而改殷为周,自然追封其父姬昌为"周文王"。
曹操要图"做一个忠于汉献帝的忠臣",以图虚假的美名,打好基础,要把改朝换代的任务交给曹丕。曹操死后,曹丕强逼汉献帝让贤退位,于是改汉为魏,自称魏文帝,追封其父曹操为魏武帝,不搞"先文后武",却搞"先武后文",所以后来世人讥刺:"儿子生出了老子!"(如果先无"魏文帝",就会后无"魏武帝"。)
至于诸葛亮,先主刘备托咐他好好辅佐后主刘禅(无能的阿斗),孔明大权在手握,除了不是皇帝称号,实权则象皇帝一样,于是认为:只要有实权,不夺位称皇帝已罢,必竟虚名没有那么的重要,况且那样干的话,千人骂万人恨……,于己名声不利!
孔明看到司马懿有"取代曹丕之心",故意不说破之。孔明三次出师北伐,和司马懿争夺天下……,如果司马懿胜孔明,就成了其孙司马炎改魏为晋;如果孔明胜于司马懿,蜀胜于魏,又胜东吴,一统江山!
孔明将要"功高盖主",刘禅无能无用……,蜀国那些"文臣武将"(孔明的下属),都会催逼刘禅让贤退位,推举孔明登上天子帝位,取代刘禅阿斗!实至名归,则是"名正言顺",既得权势、且得民心者得天下!(举个例子:后来赵匡胤就是真这样做了,实现了"陈桥兵变"披上龙袍的一种野心!)
孔明之所以当时没有"夺取刘禅的帝位",因为还没有实现"一统三国",得到全部的江山,时机还没有成熟…………。(其实孔明还是一个不成功的赵匡胤,自然有"想当皇帝"的一种野心!)
孔明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自己的性命"…………,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既然"国力、军力、粮草等都是不足",况且孔明"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无力回天,不是神仙,人心不足,小蛇吞大象,一种结果:还是惨败于司马懿之手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