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尹喜谈道的境界(上)
本文摘录自 《列子臆说》
【关尹喜曰:“在己无居,形物其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故其道若物者也。物自违道,道不违物。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欲若道而用视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
这是讲修道,道的用。关尹喜就是函谷关守关首长,名叫喜。老子年纪大了,想溜走出国去,骑青牛要出函谷关。关尹晨起,见紫气东来,心知必有圣人过境,看到一个骑牛的老头子过来,他就跪下来求道,所以我们现在的《老子》五千言就是为了他写的。关尹喜得了老子的道,就放老子出关了。后来道家讲老子出了关到印度,摇身一变就是释迦牟尼佛。佛教则称文殊菩萨到中国摇身一变,变成孔子;普贤菩萨一变,变成老子。道佛两家吵得一塌糊涂,这个是宗教之争,搞不清楚的事,反正老子不知所终。至于关尹子,有了老子的五千言,辞官修道去了,最后得道,后来道家称他为关尹子。
关尹子说,“在己无居”,道的境界在自己身心上面,但不停留于任何部位,如果说感觉气脉到头顶了,到丹田啦,在这里啦,在那里啦,那是有所居,有所居就不是了,因为一切空的。“形物其著”,这个心随时无念,心境空的,外境一来就起作用;人来了,请坐,走了,还是空的。所以学佛修道,不是光在家里闭眼打坐啊,那也是有居嘛,居在那个腿上,打坐是练腿,不是修道哦!真正得道的人能够做事,“其动若水”,没有固定方位的,像水一样自然地流来流去。你把它挡住了它也不生气,慢慢流,流满了,它从你上面又翻过去流走了。“其静若镜”,修道人的心境永远是宁静的,像明镜一样,所以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心中没有念,什么烦恼痛苦、喜怒哀乐,心中都不留,这是修道。你学打坐干什么?打坐就是有居有所住了。“其应若响”,问打坐的人,你好吗?回答好,当然一问就一答,答完了心就空了,本来空的。“故其道若物者也”,所以真得道的人同物理的作用一样,非常自然,顺其自然。“物自违道,道不违物”,心物一元的,一切万物看起来跟道是相违背的;但真正修道、懂得道的人并不违背物。譬如说,修道的人一定不吃饭、不喝茶,没有这一回事,饭茶都是物。乃至有些人看到女同学们,还说你学佛还要打扮?我说为什么不打扮?你看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都在打扮,挂了叮叮当当的一大堆,所以该不该打扮,当然不一定。但是不可太有偏见,道理就是“物自违道,道不违物”,心物都是一样。
“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真正懂得道的,打坐不用眼睛,不用耳朵,也不用力,也不用心,大休息,这就真合于道了。结果你们坐在那里,又用力、又用耳、又用心,不合于道的自然。我们修道打坐的同学们检查自己看看,观音法门是用耳,观自在法门要用眼睛,练气功是用力,修念佛、观想啊是用心,每一条都犯了戒。“欲若道而用视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结果你想修道,靠耳朵、靠眼睛、靠形体、靠思想知识,都错了。那么怎么才对呢?
“关尹喜曰:在己无居”,大家很多研究佛学的,等于《金刚经》里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性的修养是“无居”,没有一个呆定的点。譬如我们学佛的人,打坐念佛,或者做什么工夫、守哪个窍啊,都已经执著一点有所居了。真正修养的境界,是没有固定的。
“形物其著”,此心清净灵明地应付外面的世界,外面事情一来马上起作用,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跟佛学的道理一样。真正修道不是死的,要能够起用,“其动若水”,就是像水一样那么活泼,永远挡不住的,非常灵活。“其静若镜”,打坐这个修养就是静态,但静的时候不是昏迷的,是心像个明镜,一点渣滓都没有。“其应若响”,如洪钟一样,有叩则应。
“故其道若物者也”,所以这个道像什么?宇宙万物是自然的,成长很自然,生灭也很自然,所以心物都是同一个道理。为什么道同一切物是一样的?“物自违道,道不违物”,宇宙万物与人常会违反了自然的法则,与道相违背;而道则无所不在,和万物并不相违。
所以“善若道者”,这个“若”的意思是如,是好像,不过在古文里有时是“这个”的意思。所以善于懂得这个道理、有了道的人,“亦不用耳,亦不用目”,听的时候不是用耳朵,看的时候不是用眼睛,“亦不用力”,乃至于用力的时候并不是用力气,可是能够达到目的,这是气功了,“亦不用心”,不用妄想的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