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章之前,先来做道题:
以下哪个日常行为会让宝宝们觉得不被尊重呢?
001三岁的白白看着妈妈买菜回来满头大汗,她想试着把桌子上的水杯递给妈妈。这时妈妈看到了,对她喊道:“宝贝别动!别摔了杯子。妈妈自己来喔,等你大一点再做。”
002 三岁的明明正在自己穿袜子,他要和妈妈一起出门,妈妈说:“来来,我帮你,你穿的太慢来不及了。”
003 五岁琦琦想和小伙伴一起骑车,奶奶说:“会摔的宝贝,那么多人,碰着你,咱们去玩别的”。她转眼又想和小伙伴一起玩沙子,妈妈拽住他,低声说:“沙子会扬进眼睛,离远一点啊。”
答案显而易见,这三个小宝贝都没有被尊重。
很多父母觉得这都是出于爱护,但一定不明白这些和尊重有什么关系,我们常把束缚当体贴,把羁绊当爱护,殊不知这种“爱护”恰恰给宝贝的成长帮了倒忙。
还有一部分父母不是不愿意尊重,只是有一些观念在我们内心已然生了根,而我们并没有发觉。毕竟从我们祖辈传承下来的亲子关系就是强弱,是顺从。
一、我们想和孩子平等对话,却总是不由自主的以强欺弱。
“穿上鞋!听到没有?!”
“再不听话,妈妈不带你出来玩了啊!”
我想这是很多家庭的常态,我们喜欢发号施令,我们喜欢威胁,我们喜欢随时动用强权。为啥呢?因为我们是大人啊,我们认为孩子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么孩子们是怎么想的呢?孩子们会觉得低你一等,会觉得自己是弱势方,会觉得自己的权利不受保护随时会被拿走。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会服从,相反他们会以各种形式挑战权威,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时或许就出现了我们常说的叛逆的“熊孩子”。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语气不要过于强硬,要柔和。
想指示孩子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请”字开头,“好吗”“好不好”等问句收尾。
“请把你的鞋穿起来好吗?”或者“让我们一起把玩具收拾好,好吗?”
“请你不要说话了好吗?”或者“请你说话小声一点好不好?”
这样说话,孩子会充分感受到你的温柔、尊重和爱。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定要有耐心,孩子必定会报之以桃李。
2.要循循善诱,学会引导。
如果孩子一时没有接受你的指示,千万不要急于命令,可以多问几个问题,从另一方面进行引导。比如孩子非要在墙上画画,我们可以问问他为什么要在墙上画,可以询问他可不可以在纸上画然后贴在墙上,可以引导他去想:画在墙上的画,如果有一天不喜欢了,就不能换了,但是画在纸上,可以随时扔掉。这些方式,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二、我们想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却总是小看他。
以文章开篇为例。
白白满心欢喜想关心妈妈,可妈妈无心的话无疑给她泼了冷水,更是加深了她认为自己很弱小的信念,让她的自我认知产生了偏差。这是一个两岁的孩子都能完成的事情啊。退一万步讲,就算摔碎一个水杯又能怎样,损失水杯和损失孩子的信心,哪个更重要呢?
妈妈迅速给明明穿好了袜子,明明觉得很挫败,因为这是他要好一会儿才能完成的事情,那么以后都让妈妈来好了,因为挫败让他不想继续尝试,他只觉得自己好弱。早一会出门和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又是哪一个更重要呢?
而琦琦呢,我们总怕孩子在外磕着碰着。我们的这些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了和同龄孩子愉快玩耍的乐趣,一点点消磨着他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勇气。生活中的磕碰外伤总会痊愈,但是孩子被挫伤的内心呢,被打磨掉的勇气呢,什么时候能失而复得?
我们的一些无心之举常常让孩子们觉得自己无用、低能、并且低我们一等。我们想爱孩子却总是不信任他们。
做到尊重孩子确实不容易。在说出每一句话之前先把这句话置换到自己身上,想一下别人如果这么对我说,我的感受是什么,试试别总急着表达,多多感受情绪,与孩子共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