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小希/笔
前两天的一千零一夜说到了余华的《活着》,顺便简单解读了一下余华。说来惭愧,自诩有多喜欢余华的文字,却连他生平都不清楚。
道长说《活着》算是余华写作上的分水岭。在这之前,余华的文字简练、冷静、血腥,是先锋文学的代表,比如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这之后,余华开始好好讲故事,比如说《兄弟》。
余华曾经做过医生,家里也是医学世家,与常人相比,见过最多的,也是流血和尸体。所以,即使在我们看来血淋淋的场面,他也可以毫无压力的细细描述出来。
说到活着,这本书真是悲惨,然而,却没有了血腥,最多也不过是友庆被抽血抽死的那一段。记得当初读完这部小说后,久久回不过神,难以想象,竟然有如此遭遇之人,后来遇到什么事,就会跟自己说,还有比富贵更惨的经历吗?没有吧,那就好好的活着吧。
那个时候,父亲生意失败,我自己也辍学远走他乡,觉得天好像要塌了一样。但是等到你换一个环境,你会发现,欠债的好多,没有上学的人也好多,一起打工的一个小姑凉都还不满16岁(身份证是假的),一个小哥哥12岁就出来当洗碗工......自己的这些算什么?既来之则安之,你也不知道,前面会有怎样的风景等着你。
所以在那种境地读到活着,在富贵面前,我们这些都不算什么苦难,那时候也算是一种正能量,无论生活给予你多么难的境地,都要努力活下去。从来没有想过,还有一种消极的解读,就是认命。反正也没死,就这样随波逐流的活下去,活着就好。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解读葛洛莉娅.范德比尔特。这个女人的一生也是难以言述。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出生豪门,拥有过巨额资产,又被骗光钱财,缺少父母、惨遭家暴,挚爱早逝,儿子自杀,经历无数伤痛和背叛”。
这个女人出生于1924年,可能比富贵出生的还要早一些。父亲早逝,母亲只顾玩乐,姑姑管教严格,从小没有亲情。第一任丈夫家暴,第二任丈夫霸道,第三任丈夫婚后15年去世,此后截然一人。努力打拼的巨额资产不仅被其信任的心理医生和律师窃取,还欠下巨债。64岁时儿子自杀。尽管如此,她一生都在奔波劳碌,年轻时办画展,进演艺圈,搞时尚。年老时写小说、搞设计。她的一生,在我们看来,也算是悲催至极,可她,依然顽强的活着,并努力活得更好,觉得这一切都是生命最好的馈赠。
乍看之下,这两人没什么可比性。亲人离去和生活的磨难对人的打击好像也不可以同日而语,而且两个人生活的环境也大不相同。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哪方面的打击,他们都没有被击倒,消极认命也罢,努力生活也好,他们都在很努力的活下去,并将一切看得云淡风轻,即使偶尔谈起会有悲伤情绪。
所以,人在困境,不知道为什么活着的时候,不必想那么多。不管你是想逆改天命,还是随波逐流,活着就好,活着,就有希望。
—END—
作者:清小希(V:best-xiaoxi/公号:小希树洞)
标签:定投/运动/读书
相信:投资的每一份钱,都是未来财富的源泉;
流下的每一滴汗,都是对最好的你的浇灌;
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藏在你的一颦一笑中,不被时光辜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