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4.28 《故事的疗愈力量》day2
书 名: 《故事的疗愈力量》
作 者: 周志健
阅读内容: 第一章 另谋出路 —— 我的生命故事(页码36—64)
阅读主题:志健老师“一路任性”的生命故事
三个问题
1.请您用讲故事的方式,再现志健老师一路曲折的求学生涯?
志健老师出生在蓝领阶层的贫困家庭,父母为求一顿温饱,整天在外面忙碌工作,根本无暇督促和关照孩子们。
在这样资源匮乏的家里,他不能够好好安心念书,贫穷让他很自卑。
记得小学的书法课,没有钱买毛笔,他通常要等同学们写完,再去借他们的毛笔来写。他用这种方式度过了小学时光。
贫穷与自卑让他长出独立、自主、坚强、耐心等好的特质,这些是在他长大后讲故事时才发现的。
他很幸运,上初中时,遇到一位教数学的好老师,有一次这位老师发考卷发到他时,他对着全班同学说:“你们看,只要努力,成绩都会有进步,就像周志健一样,这次考了100分。“
当时的志健老师,全身火热,心跳加速,感觉头顶有一束光圈照耀。
第一次被老师用这种方式“看见“,令他莫名兴奋,他被鼓舞了。
他的数学突然高歌猛进,后来连其他成绩都好起来。到了初二,几乎每次月考都是前5名,连家人都感到意外,觉得是个奇迹。
初中毕业,他的成绩不错,考取高中或五专都没有问题,当时家里的环境不允许他去念高中,他也不想给家里添负担,自然选择念五专技校。
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可以赚钱,人生就应该没问题了吧,这是一个16岁孩子对人生过度简单化的想法。
当时念五专,还要去工厂实习,老师给每人发了一个马达,让他们把这里的线圈给拆开,然后再绕回去。当他手上拿着线圈,机械又无趣地绕着冷冰冰的马达,心里马上知道,这不是他以后的人生。
他不想过这样的人生,他的心呐喊着。
然后,他就打电话给父亲,说他想休学重考一中,父亲毫不迟疑地回他,那你就回来吧。他隔天就办了休学手续,飞奔回家。
那个学校他呆了不到一个月,他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重大选择,这次的选择里面却多了自主与自觉。
第二年,他考上了台中一中,虽然比别人晚读一年,但他从来不觉得当年跑去念五专,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儿。如果没有那个经历,他怎么知道原来他不适合念理工科。
经验永远不会白白浪费,经验是他们最好的老师。这也是他现在为什么要说故事的原因吧。
后来高中3年,对他而言绝不是联考压力下的惨淡岁月,而是快乐许多,因为这是他的选择,人有了“自主”,再苦也是乐。
他们常选择别人要的,而不是他要的,这种遗憾相信你一定不陌生。
高中毕业,他考上了海洋大学。大家劝他重考,可以考到更好的学校。他追随自己喜欢海的感觉,拒绝了大家好意的劝阻。你看他有多“任性“。
志健老师大学毕业,顺利考上了海洋法律研究所,在这里他参加了基隆张老师的心理热线辅导机构的培训,这是他人生的重大关键阶段,第一次接触心理咨询,让他疯狂地热爱上了。
他念海洋所的那2年,有一半时间都花在张老师那里。这种热情与渴望是直接从内心深处冒出来的。
2.志健老师的工作历程中,都有哪些“任性“故事?
当他上了五专之后,因为在工厂实习的时候看到马达和线圈,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毅然休学,重新复读上高中,考大学
他在师大博班带领同学们与体制相对抗,后来,在与翁老师深入沟通的过程中,突发奇想,另谋出路——他在 2002 年考取了辅大心理学研究所博士。
3.志健老师的故事中,有找到自己的生命故事吗?
有的,他在自己一路曲折的故事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故事,每一次他所遇到的人或事,都是让他“看见自己“的绝佳良机。他一步步看见自己的生命所需要的,和不需要的,并执着于追寻自己向往的生活,把生命活成了自己。
五个金句
1. 经验永远不会白白浪费,经验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2. 他们常选择别人要的,而不是他要的,这种遗憾相信你一定不陌生。
3. 终于可以好好“过日子“,而不是”被日子过“。
4. 知识与自我认同,是从社会互动中建构而来的。
5. 如果你无法聆听自己的生命,自然不可能聆听他人的生命,如果你要进入他人的生命,你得先进入自己的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