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
【原文华译】
朝廷任命司空郑冲为司徒,左仆射卢毓为司空。卢毓坚决辞让,要让给骠骑将军王昶、光禄大夫王观,或者司隶校尉、琅邪人王祥,朝廷下诏不许。
王祥是个大孝子,继母朱氏虐待他,而王祥侍奉继母愈加恭谨。
朱氏亲生儿子王览,只有几岁,每次看到王祥被荆条抽打,就涕泣上去抱住母亲。
母亲派王祥去做一些难以做到的事,王览就和哥哥一起去。王祥成年后娶妻,继母又虐待王祥的妻子,王览妻子也上前一起承受,继母不愿自己亲生儿媳受苦,稍微收敛。
王祥渐渐有了声誉,继母痛恨,秘密准备毒酒给王祥。王览知道了,径直上前取酒要自己喝,王祥不准他喝,继母于是夺过酒杯,将毒酒倒在地上。从此以后,继母每次给王祥饭菜,王览都要先尝,继母担心王览被毒死,就不再下毒了。
汉末遭乱,王祥隐居三十余年,不接受州郡政府延聘。继母去世时,王祥哀痛毁瘁,拄着手杖才能起身。徐州刺史吕虔延聘王祥为别驾,将政事委任给他,州界清净,教化大行,时人编歌谣赞颂他说:“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下文引用评论-------
【柏杨曰】
传统文化中,“孝”是基本的善行,因而要求忠臣必须出于孝子之门,一种单纯的纯洁感情,加入政治成分,孝行遂被聪明人利用,当作升官发财的工具。
王祥的孝行,流传一千多年,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在二十四孝中,王祥以“卧冰求鲤”,受到崇拜,继母冬天想吃鱼,他就卧在河冰上,使河冰溶解,然后洞口跳出一条大鲤鱼。
《资治通鉴》所述的种种奇事,同样不可思议,继母给他毒酒,他如果不知道是毒酒,弟弟要喝,他何至于阻止?
他如果知道是毒酒,为什么不倒掉,却任它放在那里,等待王览举杯之时,才一跃而起,表演救弟节目。而继母死亡,竟伤心到卧病在床,更明显的是一种诈欺。
对百般毒害自己的继母,不可能产生这种感情。王祥表演的是舜一样模式的孝,他们把孝行当成阿里巴巴的“芝麻”,用来打开石壁上的门,摄取山洞里的权势和财宝。
至少有一点在王祥身上不能应验,他当曹魏帝国的高官,最后却成了曹魏帝国的奸臣叛徒,即便他是孝子,也绝不是忠臣。
------
【王夫之曰】
司马昭进爵为晋王,荀觊拉王祥一起去拜见,王祥说:“咱们是三公,他是王,差一级而已,岂有天子三公向别人下拜的吗?”你听他这话,以为他是巍巍泰山,可以为社稷之臣。
但是司马炎篡位之后,他却成了晋朝的太保。拜一下都不行,北面为臣却又可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他是亢矫以立名,也取悦于新主罢了。
见了司马昭,荀觊下拜,王祥只是长揖,司马昭说:“今日才知道你多么看重我啊!”这都在王祥算计之中。
王祥的算计,就是在司马昭没有篡位之时,后世不得加给他助逆的罪名。如果司马昭篡位不成功,他可以避免责任,不被连坐。如果司马昭篡位成功,他也是门面人物。他的算计,也够狡黠了!
【学以致用】
思考几个问题,几个关键词
01,孝道
我呢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小时候也没有读过什么书(义务教育之外的课本),所以很多道理(认知)我没有听过,而能够领悟的道理,都是爷爷奶奶一言一行的沉浸,自己潜移默化的学习
没有听过,这还是有好处的,因为没有被污染
比如,这个二十四孝的内容,我现在没有印象,也记不住这里的故事,当然,家里的长辈也没有用这一套来教育我
那么,我是怎么去理解这个孝与孝道的呢?(仅个人体会)
第一个是感受
前文讲过,我原来有个啰嗦的习惯,讲话讲的多,那就是小时候陪老人讲话,为了聊天而聊天,训练起来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小时候,奶奶就风湿卧病在床, 我能够感受到那种环境,所以就巴拉巴拉的讲话
或许,在农村,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的小孩都有这个习惯。
我认为这是好事情,这里面有一种“慈”的力量,能够促使小孩子长大之后,对自然万物,有共情的能力。
有一年,在我奶奶不在了的第三年,我就在本市做木工活(五级城市了,木工活也是不习惯干的),有些亲人不能理解,没关系,我自己知道我要陪伴爷爷,家门口有班车2小时到市里,也就是说,我爷爷能够感受到这个孙子离自己很近,想回来,当天就可以
那个时候我不知道什么是孝,但我知道,陪伴就是我应该做的。赚钱可以晚点,但陪老人家的时间是永远过一天少一天的。
第二就是学习
听老师讲了,什么是孝道
我知道我的做法还不算孝道, 好的孝道应该是什么呢?应该好好读书,考上好的大学,让爷爷奶奶感觉到自豪, 这个才是。 很遗憾,我没有做到。
现在呢,两个老人都不在了,我出来了,过年不想回去,为什么?
一是可以安静的思考,理清楚自己的“心体”框架(王阳明的致良知),(有老人在,再远都回)
二是继续成长,如果出息小点,就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家人,如果出息大点,就照顾家族,帮助下家乡。 或许那个时候,家乡里面有人一提起这么个人,就第一时间想起来是谁的孙子,谁的侄子,哪家的人。 这个点,是支持我遇到再大打击都能心火不灭的重要原因。很奇怪,不知道这个起心动念是啥时候诞生的
讲这点体会是为什么呢?
1,长辈怎么样不提,只做好自己,比如,自己不能够用所谓的“二十四孝”来束缚小孩子,自己得有这个见识
2,浸入教育,身教大于言传
02,孝,相对应是什么?
孝,是小辈对长辈,子女对父母长辈
相对应的就是长辈对子女如何?
还是那句话,长辈的做法不提(有的是好长辈,有的不是好长辈,同时我们已经长大了,有独立决策的能力,可以选择自己的活法,所以只思考自身)
我们将如何对待子女? 这是关乎到传承,关乎到家风的问题
如果一对年轻人仅仅因为把小孩生出来,就要求小孩感恩,那么,这个“恩”就评估不清楚了, 因为还有可能把持不住的意外
所以,除了生,还有养育,还有教才行
虽然没有前面的生,就没有后来的养育,但是,仅仅只有前者,那么,还不够。
所以,反过来思考就是,将来子女如果不孝,那可能是自己修行不够,还不到位。
那么,根据这个思考
柏杨先生讲的话,就有意思, 王祥的行为,只要是个正常人都无法做到。这是一种很极致的扭曲现象
所以,王祥的行为,是在演,当然,他演的挺好的,很多人愿意配合的使用他的故事来当成工具,用来完成统治目的
就像有句话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
那么,这句话谁说的?处在哪个阶级立场?什么场合说的?背景怎样?为谁服务?
03,回归传统,回归本来面目
我们很容易被某个“词”,某句话给框住了
有的是别人潜移默化的宣传出来,为了锁定心智
有的是我们恰好看到了,然后主动往上面靠
按照中医思维,按照道医里面的智慧,一个人是可能活的很好很通透的
比如二十四孝的行为和逻辑,在道医思维里面压根就不合规律,自然不会被这些束缚住了
今年(2022)有幸接触中医思维,按照里面的做法,也不动什么,体重从160恢复到135作用,并且手脚也有劲,挺好的。
04,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当然可以成为政治利益
六祖坛经里面讲过,邪人用正法,正法也邪。正人用邪法,邪法也正
企业当然也有文化,文化里面就有孝道文化
这是可以用来考量企业思想价值观的
在我们做股权激励方案当中,在设定企业文化一栏,在植入孝道文化一栏,就有一个“孝道基金”机制
我是领到过这个基金的,每月公司转钱给到你提供的长辈账户(这个账户只能你长辈领取),这也是留人金手铐之一。
换句话说也是“套路”,但是,我倒是停喜欢这样的套路的,因为凭贡献值拿到了这笔钱,这笔钱给了长辈(或者某福利机构的账户)就很开心。
05,不知道司马光把这一段加入进来是啥意思?
是为儒家公司打个软性广告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