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如同日记
记录着某一时刻
却成为回忆里最重要的
线索和证据

河坝记忆
老家紧挨嘉陵江旁,风光无限,十分养眼。
以前的河坝里,都是乡亲们自己种菜种粮食。几年前被青年才俊们看中承包,先是荒了两年,然后才在上面耕种开采,不用化学肥料,只物理养护,据说成熟后的蔬菜被空运至京城等地,倍受青睐。
油菜

以前,可能是因为河坝里的沙土松软,运输方便;也可能是祖辈耕种习惯亦或是随众心理,河坝里会种着成片的油菜。立春刚过,便不乏有性急的花朵悄悄冒出了头,像是羞涩地探春,又像是欣喜地自豪。
放牛

小时候,一个队养着几条黄牛,每十来家轮着养喂一头。每家养牛的时间长短,是由乡亲家里的庄稼地多少来定的。我家地少,喂牛的时间只有三天。
父母亲很少央我去放牛,一是因为我那时体弱瘦小,怕是牵不住牛;二来在大河坝放牛也方便。只需带上手腕粗、半米不到的木桩,把牛牵到河坝里青草茂盛中心处,再用牵牛绳留足半径,然后打结栓套在木桩上,再用较大块的鹅卵石把木桩锤杵到地下一半,然后再用两块较大的鹅卵石压着木桩即可。
这样牛就可以在圆内任意发挥,恣意享受美味。放牛的娃也就可以约上玩伴在河坝里玩沙子、石子打水漂、捉鱼钓鱼;放牛的大人们也可以安心去除草栽种养庄稼。

家的味道
年味

打我记事起,一到腊月,家家户户都要为过年做各种食材准备。三分肥七分瘦的香肠;几层肥几层瘦的五花肉;还有猪舌、猪心、猪耳朵;腌制风干的鸡、鸭、鱼、鹅;煎米豆腐、炸酥肉、做糖霜花生、烘豆腐干... ...
除夕当天,家家户户就把各类腊肉煮上一锅,然后捞起盛入瓷盆中。大年初一早上各吃自家,中午开始用之前准备的豆干、花生、酥肉和瓷盆里的腊肉切片摆盘,待客迎宾。
各种年味各种肉,满满的一桌子。主人家总是还会吆喝:没弄什么菜,别客气,多吃点... ...被待之客回请时,更是会有增无减,以表心意。
这些年,生活水平提高,富贵病日益层出,信息畅通快捷。邻里乡亲在思想上略有觉悟,餐桌上也有精简,荤素有所搭配,不再荤素严重失衡,也算是节约美德地传承吧!
米粉

家乡的场镇、县城,满街都是“粉馆”。
米粉大多用来做早餐,中午晚上若想图方便省事,也可以用一碗米粉打发。离家的游子对一碗米粉挂念,更甚。因为那是家的味道。
粉主打米粉、豌豆粉;味道主打牛肉、巴骨、肥肠、酸菜、三鲜味。其烹饪过程猜想着大抵是:
1、热水浸泡米粉,大骨熬制高汤,秘制各类臊子待用;
2、滚水米粉下锅,分分钟起锅盛入碗中,加高汤,再加臊子;
3、撒下香菜等即可食用。
米粉滑软,似乎入口不用咀嚼就可吞咽,却又有些许韧性儿,可以仍由筷子的翻转搅拌而不断烂。
汤底鲜香美味,每一口都暖心暖肠。
红烧鱼

父亲做得一手好菜,只是不常显露。他做的红烧鱼,尤惹亲人钟爱。嘉陵江鱼肉鲜美,汤汁简便又醇厚,用以拌饭,简直满足不已。
还记得,就是在做此道菜时,父亲随口而出:任何荤菜都可用这个步骤来做。我心领神会、学模做样,很快便会了。
公公喜吃鱼,我便也多了一道孝敬他的鱼菜谱。回到娘家,也能随手为父母烹饪几菜几餐。
家的味道,就这样牵念、延续。
冰糖什锦

很少在街上为小宝买吃,有次在商场买了冰糖什锦串,他欢喜得很。
假期在家,我便许诺要为他做上些解馋。虽时间仓促,食材短缺,为了信守承诺,我还是尽力做了。
糖熬得太少,制作经验不足,口感较为接近,竹签串用了水果叉代替,为了有趣好看,下面用了时令的萝卜作为底座。
虽然卖相和想象中相去胜远,但仍然会继续努力,准备每年春节都为小宝做一次,为他储存小时候的味道,年的记忆。

橙子,86天蝎
一个审美偏差的伪文艺青年
爱好用图文记录生活点滴
欢迎留言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