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李月生,乃升宇翁之次子也。升宇翁乃沂州府首富,家中金银堆积如山,尤以八口大缸贮金最为闻名,里人皆称其为"李八缸"。那八口黑漆大缸常年置于内院正房,缸口覆以红绸,四角压着铜钱,每逢年节,翁必亲往焚香祭拜。
翁晚年染疾,自知不久于人世,便将二子唤至榻前分产。时值隆冬,窗外飘着细雪,屋内炭火噼啪作响。长子李日生垂手立于右侧,次子月生则跪坐于父亲榻前。翁声音嘶哑却字字清晰:"日生得八,月生得二。"
月生闻言,面色霎时苍白,手指无意识地绞紧了衣角。他抬眼望向父亲,眼中满是困惑与不甘。翁似有所觉,叹息道:"非是老夫偏心,实是另有窖金藏于宅中,待汝'山穷水尽'之时,方可予汝。此时人多眼杂,不可轻动。"
月生之妻车氏,乃邻县车员外之女,性如蒲苇,柔韧难折。自嫁入李家,晨起洒扫,夜半纺织,从未有半句怨言。每逢月生宴客,必亲下庖厨,整治酒食。宾客常见她鬓角微湿,却始终含笑而立,有古时桓少君、孟光之德。
然月生天性疏阔,自得分产之后,愈发恣意。城南桃花开时,他必设宴邀友,一醉方休;秋日蟹肥之际,又大开筵席,动辄耗费数金。车氏每劝他节俭,他便笑道:"有贤妻如此,何愁家业不兴?"
如此数年,那二分家产已耗去大半。里中无赖张三、李四之流,窥得月生懦弱,今日借银不还,明日强赊米粮。车氏暗地里抹泪,却仍勉力维持。幸得长兄日生不时接济,月生一家尚不至饥寒交迫。
一日黄昏,月生自城中醉归,见车氏独坐院中槐树下,膝上堆着待补的衣衫。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老长,竟显出几分伶仃。月生酒醒三分,忽觉愧疚,正欲上前,却见车氏剧烈咳嗽起来,帕子上竟沾了点点猩红。
"娘子!"月生惊呼上前。
车氏急将帕子藏起,强笑道:"不过是染了胭脂。"
未几,车氏病势渐重。延医诊治,皆言积劳成疾,恐难痊愈。月生变卖田产求医问药,终究无力回天。车氏临终前,握着月生的手道:"妾去后,夫君当自警醒..."话未说完,便阖然而逝。
同年秋,长子染时疫夭折。月生接连遭此大难,形销骨立,终日恍惚。兄日生怜之,为其作媒,娶了贩羊者之妻徐氏。这徐氏颇有几分姿色,却性如烈火,入门三日便摔碗砸盆,斥骂月生无能。
"整日只会饮酒作乐,如今连祖产都败光了,还有脸活在世上!"徐氏声音尖锐,惊得檐下麻雀四散飞逃。
月生低头不语,默默收拾碎片。自徐氏入门,亲朋渐疏,连年节都不敢往来。庭院荒芜,杂草丛生,唯有那八口大缸依旧沉默伫立,缸上红绸早已褪色。
寒冬腊月,债主上门逼债。月生瑟缩在破败的厢房内,听着徐氏与债主对骂。窗外北风呼啸,吹得窗纸哗啦作响。他忽然想起父亲临终之言:"汝尚有二十余年坎壈未历,即予千金,亦立尽耳。"
"莫非今日便是山穷水尽之时?"月生喃喃自语。
当夜风雪大作,月生梦见父亲立于床前,衣冠如生时模样。翁叹息道:"吾儿受苦了。昔日所言窖金,今可予汝。"
月生梦中泣问:"父亲,金在何处?"
"明日掘东墙下三尺,自有分晓。"言罢,翁身影渐淡。
次日清晨,雪后初晴。月生拖着病体,取锄至东墙下。徐氏见状冷笑:"大清早发什么疯?"月生不答,只顾掘土。锄下三尺,忽闻"铿"的一声,竟是一块青石板。掀开石板,下面整整齐齐码着二十锭黄金,每锭五十两,合计千金之数。
石板背面刻着两行小字:"得金之日,当是无多人时。吾儿切记: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月生环顾四周,忽恍然大悟——父亲所谓"无多人",原是指妻、子俱丧,亲朋离散之际。他跪在雪地上,泪如雨下,不知是喜是悲。
-改自《聊斋志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