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会听到有老师抱怨:“讲一节课累得不行,学生认真听课的很少。”可见课堂效果甚微。老师把责任推到学生身上,是学生不知学习的重要,不懂老师的辛苦。
教师组织不好课堂,纪律差,大部分并非想象中的学生品德问题,而是教师组织学习的问题。缺乏个别对待的学生,可能会在课堂里感觉到无所事事,或者是缺乏挑战,或者是缺乏成就感。而学生无法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就感,就无法拥有尊严感,无法拥有尊严感,就会懈怠甚至破坏纪律。课堂上大部分纪律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出现障碍,特别是缺乏智力挑战。
教师只关注自己的讲,忽视学生,学生作为陪客,定不会有思维的训练,更不会产生学习的激情。如教师是面对群体讲话,把学生群体看作一块铁板,课堂是呆板没有生气的。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训练学生思维的问题,并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且,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如此,学生都沉浸在问题的思考中,与教师对话的情境中,课堂纪律不用教师维持,课堂效果会很好。
佐藤学指出,许多教师缺乏倾听能力,无法真正接受来自学生的信息。一种真正意义上彼此倾听的教室,肯定是学生被“个别对待”的教室。“个别对待”的背后,乃是师生的关系问题。
课堂的纪律、教学的效果,来自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只要教师的全身心对每个学生敞开,能够与每个学生的思考或情感相呼应,如此,才是润泽的课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