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想法哲思
赵卫平: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二)

赵卫平: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二)

作者: 60e2f7112db1 | 来源:发表于2019-03-18 12:40 被阅读23次

编者按:我觉得我对孔子有误解,属于无知者无畏,不懂得敬畏。前一段时间听了两本关于孔子的书,一本是《孔子,人能弘道》,另一本是《梁漱溟先生讲孔孟》感觉价值很大,决定这几期陆续把这两本书整理出来。

为什么整理出来呢?

第一个原因是我儿子,很多时候没有在他身边,没有言传身教,当然,我也不懂言传身教,自己本身不懂,又希望他能够好一点,成为一个快乐的小孩,整理出来,以后会看到。

另一个原因呢,就是创始人思维,首先就是改造自己创造自己,这跟孔子讲的仁,礼,仁是内心的思维,礼是外在的行为,是从思维到行为,也算是一脉相承。

具体一点说,人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意识到这些东西的重要性,按照这些方法去做。整理出来,自己也可以时不时的参照参考,同时呢,认识或者不认识的朋友也可以参照,好的东西需要分享。

我相信,樊登做读书会的目的也是让人受益进步,也就无所顾忌的整理到这了。

下面是樊登的讲书内容:

(接前面一)

这个,梁先在这本书里边给我启发很大的一个地方是,他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找。

什么叫找呢?

就是如果你拥有原本活泼的生活的本质所在的话,你是不需要向外找的,你只要生活在当下,好好的开心处理眼下所要处理的事儿,就够了。

而如果一个人不在仁的状态,他会到处,心里边毛毛躁躁,心里边,这个事儿,我应该去弄一下,那个事儿,我应该去弄一下,你发现这个人永远不淡定从容。

所以,这种找的状态,向外找的状态,是脱离了仁的状态。而一个人能够做到不找,这是仁。所以,这里边有一句话,最经典的,孔子的原话:不仁者,不可以长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一个保持着不找的状态的人,一个人能永远开心的活在当下,永远行做当行,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种人,他是可以长期贫穷的,长期贫穷对他没影响,他照样能够高高兴兴的,每天过日子。

嗯,每天男耕女织,没钱,这么生活,可以,甚至在监狱里边,每天这么高高兴兴的生活,都能做得到。

这就是仁者。

他也可以长处乐。

像郭子仪,七子八妾,全部都封侯拜相,特别有钱,特别牛,但是每一代每一代,都生活的很安乐。

因为他能够驾驭这份成功,他能够在这种富裕的环境当中开心的生活,这就叫做:仁者,既可以长处约,也可以长处乐。

不仁的人呢,就是一个内心永远焦躁,永远不活在当下,永远在找的那么一个人,他既不可以长处约,也不可以长处乐。

你说他穷,穷的时间长了,好嘛,他为非作歹,他敢去抢劫,因为他要搏一把;他有钱,他一有钱,他去赌博,他去吸毒,他觉得我已经有钱了,我可以造了。

所以,大家见过那些,让人讨厌的那些,那些大老板们,对吧,特别奇怪的欺负人,这就是既不可以长处约,也不可以长处乐。

中国古代有一个大富豪叫做石崇,对吧,石崇夸富,哎呦,夸的要命,最后惹来杀身之祸,然后,整个全家都被干掉。因为他整天喜欢炫耀,喜欢用这个方法来欺负人,得罪人,对吧。

所以你会发现,这个,一个人是否具有仁的状态,其实对你整个人生的快乐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的。

所以,仁的这一部分呢,你发现他非常的有用,就是,你只要每天想到,我是不是处在仁的状态,其实就是我们在正念的奇迹里边讲到的,你是不是能够时时刻刻的活在当下。

不要向外找,叶曼先生讲,我听叶曼先生,100多岁的老先生讲课哈,他说到这个,经常会引用的一句话,古代的一个对联,啊,叫做:君子居安(易)以俟命,小人行险而侥幸。

你看,君子居易以俟命,我每天努力做眼下该做的事儿,对嘛。我把我手下一件件事儿做好,然后,至于未来会怎么样,那是命运的事儿,不管,但是我努力做好我该做的事儿,这就是君子的做法。

小人行险而侥幸,一天到晚都在说,我能不能想办法折腾点什么东西,我能不能想办法把这个人害一下,能不能想办法从这抄个近道,ok,然后做很多类似莆田医院这样的事儿,对嘛,他他总是,他来的快呀,他能够快速的改变生活的,命运哇。

但你会发现,天道轮回呀,这种东西叫做报应不爽,到最后一定会找上门来,所以,第一个境界,第一个态度叫仁。

我们在这个态度用的篇幅比较大,因为他的确很重要。

二  第二个态度,我最喜欢的,叫做乐。

这个,梁漱溟先生讲,乐,是孔夫子最重要的一个态度。

为什么呢?

大家知道,论语当中有一章,叫做乡党。

乡党这一章,有的老师写书哇,我看。他说,乡党这一章你可以忽略过去,不看,为什么呢,因为乡党里边记录的都是孔子的日常生活,日常起居,啊,他怎么接待人,怎么跟人说话,见皇帝什么样,然后,见底下的人什么样,对吧。

然后,马厩里边失火了,怎么处理,都是这些,很普通的日常小事儿,所以,你们呢,不看也没关系,你把前后其它几章看完就行了。

我一开始也是,相信这个,后来我把论语看了很多遍以后,发现,乡党这一章,最重要。

为什么呢?

乡党这一章体现了孔夫子到底是怎么自己生活的。 所以,在这里边有一句话我觉得印象特别深,他说: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嗯,有时候,咱们新闻上经常会听到很多难过的消息,我就偶尔会发微信,我就会用这句话,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就是孔子如果在今天哭了,孔子如果今天参加了葬礼,难过了,他这一天都不会唱歌。

你看,这也是仁的状态,因为他这一天心里确实不舒服。

他心里有着自己的哀伤存在。

但这句话给我们的另外一个启示是什么呢?

就是孔子不哭的时候,他天天唱歌,所以,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就是这老头一天到晚哼着歌,就是嗯,嗯,嗯,诗经300篇他都会,你想想看,他全会唱,一天到晚哼着歌在走,就像我们一样,吹着口哨,到处走路一样。

他每天乐乐呵呵的一个人,特别开心的一个人。

但是你研究孔子的人生经历,你发现,他的人生不足以开心呐,因为他并没有特别的成功哈,当官当的也不顺,然后流亡了这么多年,到处流浪,跑,这也不要他,那也不要他,还有很多人要他的命,差点把他就杀了,然后困在这个,孔子困在陈蔡阶段,饿都快饿死了,“从者病莫能兴”呐,大家都饿的起不来了,但是孔子依然弹琴,跟大家唱歌。

他怎么就能这么高兴呢,对吗?

而且孔子夸赞颜回也是,说颜回最大的能力就是开心,居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很重要,所以宋儒哇,宋明理学家,他们考学生的时候经常就问,说孰为孔颜之了,孔子跟颜回的乐到底是什么?

俩人到底乐什么呢,你能答上来这个,我就录取你,答不上来,对不起,不行。

所以,我们现代人认为,乐,是得到我们想要的目标,各位,得到自己想要的目标,才乐,这是非常低水平,低层次的快乐,而且这种快乐根本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你还记得你第一次买车吗,还记得你第一次买房吗,还记得你第一次装修房子吗,还记得你第一次结婚吗,对吧。

所有的这些快乐的事儿,就在那一瞬间,快乐过,很快你就发现,哦,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然后他的负担就会不断出现,负面问他就会不断出现,你要养车,房子漏水,你要交物业费,对吗,烦恼又来了。

所以,当一个人整天想着,达到某一个目标我才能快乐的时候,你根本没有学会快乐的能力,你根本没有掌握孔夫子和颜回到底乐在哪。

而今天在这本书里面,梁先生告诉我们说,什么是孔子颜回的乐呢,他叫:生机畅达,洋溢则乐。

嗯,生机畅达,抑扬则乐。

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人天生内在就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快乐,他的生命是喜悦的,你说绝粮于陈蔡了,生命还在,你的生命还在,你依然可以体会到此刻,当下你所呼吸所能带来的那种快乐。

所以,此处,请参见正念的奇迹。

就是大家把正念的奇迹,就是一行禅师所讲的这个活在当下的这个概念,保持正念的概念学会的时候,你就理解了孔夫子为什么永远都要保持欣喜和快乐,他的快乐不是装出来的,是他有这个能力。

幸福不是一种状态,幸福是一种能力,这是我们在幸福的方法里边,经常讲到的东西。

梁漱溟先生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追求苦和乐的解决问题,因为他们也算富家弟子哈,就是才有空闲去想这些问题。然后他找了特别多的宗教,发现,所有的宗教解决这个乐的问题,都不对,都不究竟,然后他认为有一家能够解决乐的问题,是佛家。

佛家其实是不是宗教,两说,这个咱们不一定哈。他说佛家是能够解决哭乐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佛家的办法是取消掉这个问题,什么叫取消掉这个问题,空的。

什么叫做我,我是空的。

自性,空的。没有什么东西是能够独立于别人而存在的。

这叫做空,叫做法无自性,对吗,所以,你执着于一个没有自性的东西,你说这事儿奇怪不奇怪,你为什么要为一个空的东西在那难过,在那生气呢,所以,佛教的方法是,取消它。

所以,没有苦的问题了。

你要把佛性参透了,没有苦的问题了。

但是梁漱溟先生说,这个要求真的挺高的。

因为你要一个人真的放弃自我,让一个人能够真的证悟到空性,知道自己不存在,这是一件很难的事儿。

而孔子所用的方法,是,这不成问题,这个问题是有,但这个其实可以不成问题,为什么呢?

只要你根据现在发生的每一件事儿,该怎么应付就怎么应付,不加一点意思进去,这是原话,叫,不加一点意思进去。

什么叫不加一点意思进去,就是你不要人为的给自己制造更多的烦恼,痛苦和妄念。

这个,王阳明当然是这里面的高手,王阳明说,孩子生病了,父母难过,这一定是对的,对吗,这个是生机畅达的,因为这是人之常情,孩子生病了父母难过人之常情,但是,假如你忧思过度,以至于连事儿都干不了了,忧思过度以至于伤害自己的身体。

各位,这就是你心中存了思意。

什么叫存了思意,就是你为自己在难过的过多了。

你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你觉得自己受到了剥夺,所以当这一点意思加进去,当这一点思意加进去的时候,你发现人们就容易滥情。

就容易把一个事儿,哭的呀,难过的呀,你们看电视就能看到,很多这样的场景,咱们电视现在不是唱歌就是哭,对吗,你看那些哭的电视,他就把一个感情哭到泛滥。

但是,同样的情况,你们去看看地震哈,就是,有的国家和地区,遭遇了地震,当地人民的反应没有我们想象那么强烈,因为人家能够把这个痛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

人之常情表达出来了就够了,不要让这个思意泛滥,思意只要一泛滥,你发现,你就找了,你就离开了当下所在的这个仁的状态了。

你就失去这个乐的能力。

所以,当你知道孔子最重要的一个态度是乐的时候,你就知道为什么孔子讲,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即便在经历文化大革命这种事儿的时候,依然有知识分子会把这个事儿叫:此时正是修炼时。

当你认为此时,被批斗,只是修炼的时候,你发现你就能够更加容易接受这个现状。并且能够开心的体会自己的呼吸,体会自己的走路,体会自己不断修炼成长的这个过程。

但如果你认为这一切,都是胡扯的,这痛苦就是痛苦,这事儿没法改变的,那说明你根本就没有找到自己内心就应该拥有的那个自我。

做主的那个人根本就不是你,而是外在的事物,对吧。

所以,回到这,禅宗讲了,主人翁何在,就在这。

孔子讲的三大德,第一个叫:仁者无忧。你看,什么叫忧,忧就是找,忧就是不断的着急,难受,心里边猫抓一样的这种痛苦。

仁者无忧,什么叫仁者无忧,一个人他内心当中想的都是,我怎么能够把眼下这事儿处理好,我怎么能帮大家,我怎么能够替别人着想,怎么能够让这个世界更好,这时候你发现他的思意了无。

我们讲那个干法的时候,很多人特别喜欢这句话,叫做私心了无。

其实稻盛和夫也好,王阳明也好,其实都是继承孔子衣钵的人,他们都从这条支脉下来的。

所以,当你私心了无的时候,你有什么好难过的呢,你有什么好着急的呢。

这个特蕾莎修女在这个弹尽粮绝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了,搜人就说,咱们怎么办哈,他说,祈祷。

你只要祈祷就好了,因为这事儿不归你管。好好祈祷,上帝自有安排。

这就是仁者不忧的状态。我跟大家讲过我在东北采访过一个从韩国到中国来照顾脑瘫儿的这么一个女士。

她照顾着100多个,现在大概有200多个脑瘫的儿童,咱们想想看,照顾正常的这么一个孩子,我们都觉得,哭爹叫娘的喊累,但是,人家照顾了两百多个脑瘫儿童,我跟这位女士聊天,我觉得,好开心,就是,从头到尾,开开心心的,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些眼泪。

我们老想着把人家说哭了,人家根本不哭。人家高高兴兴的,人家说这孩子们可爱,仁者无忧,ok,所以,仁和乐之间,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的。

因此,当你能够做到孔子的这个境界呀,该哭就哭,该歌就歌,该唱歌就唱歌,该哭的时候就哭,这就是做为一个人本来就应该拥有的状态,ok ,所以,把那个私心去掉,你的痛苦就不会泛滥。

痛苦不泛滥,人生的生机畅达,其实是可以感受到每一刻,无时无刻的快乐。

这是第二个态度哈。

我希望大家能够静下来呼吸一下,体会一下这种,作为一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快乐。

然后我们讲第三个态度,叫讷言敏行,君子要讷于言,敏于行。

今天就到这里,明天继续。

整理:赵卫平。

插图:刘兆东。

相关文章

  • 赵卫平: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二)

    编者按:我觉得我对孔子有误解,属于无知者无畏,不懂得敬畏。前一段时间听了两本关于孔子的书,一本是《孔子,人能弘道》...

  • 赵卫平: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一)

    编者按:我觉得我对孔子有误解,属于无知者无畏,不懂得敬畏。前一段时间听了两本关于孔子的书,一本是《孔子,人能弘道》...

  • 赵卫平:梁漱溟先生讲孔孟(四)

    编者按:我觉得我对孔子有误解,属于无知者无畏,不懂得敬畏。前一段时间听了两本关于孔子的书,一本是《孔子,人能弘道》...

  • 赵卫平: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七)

    编者按:我觉得我对孔子有误解,属于无知者无畏,不懂得敬畏。前一段时间听了两本关于孔子的书,一本是《孔子,人能弘道》...

  •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学说思想...

  •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仁 仁就是人原本的心,并以敏锐直觉流露于外。 乐 乐的态度在人的心境是安和自在。真正的乐者,是生机活泼,即生机畅达...

  •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关键词“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在做事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态度就是讷言敏行,也就是少说多做。...

  •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一部《论语》,中国人读了两千多年。但我们普通人读来,却总不得其门而入,“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先生将其精髓归纳为...

  •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下)

    今天听了《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下),有几点收获: 一、子绝“四”。意思是孔子有四件事不做,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赵卫平: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jv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