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这已成为了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
重视朗读,通过朗读来表现文章,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读熟课文才是最高层次的追求。因为课文朗读不达到烂熟于心,脱口而出的程度就难以实现语言内化目标,也不可能形成语感。
那些优秀的小语界的前辈们,都非常重视熟读课文。于永正前辈就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
观于永正老师的课,会发现至是以朗读为线索来贯穿整个课堂的,边读边悟,边读边思,往往是课文读完了,学生也把内容理解透彻了,文章主旨也把握了。
读熟课文只有靠学生自己反复朗读,老师必须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但是读书毕竟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如果不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只单一机械的去读,学生很容易懈怠,时间虽长,次数虽多,但效果却并不明显。
小语界优秀的前辈们很多有益的探索,我们不用付专利费,可以放心大胆的来套用。
一、如王崧舟老师的引读法(用排比、层进、复现等修辞方法引读)。
“从院子东边走到院子西边,只见——”
学生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从院子南边走到院子北边,只见——”
学生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读熟了课文,背诵了课文,形成了语感,而且完成了对文章重难点的突破。
二、王崧舟老师的创设情境法
这是王崧舟老师教学《两小儿辩日》中引导学生朗读“辩斗”部分的教学片段。教师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扮演两“小儿”,要求学生在老师引读后只是忠实地读好课文中对话的语句,不要添加任何词语。)
师:好,剑拔弩张,开始辩斗。(念读课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
甲组:“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一儿曰:……
乙组:“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一儿曰:
甲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曰:
乙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教师适当添加提示语,但要求学生仍然只是读课文的内容)
师:一儿不服曰:
甲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争辩曰:
乙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儿扯着嗓门曰:
甲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以脚跺地曰:
乙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儿以手相指曰:
甲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不甘示弱,也以手相指曰:
乙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在教师用语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尽情的读,尽情的演,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对文章的背诵。
文章读到这个份上,学生对内容不理解都不行了,而且又充分理解了“辩斗”的含义。
三、师生或男女生对读
如果想让学生感受句式的独特表达,最好使用对读,师生对读或男女生对读。
《秋天的雨》有这样的描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整齐的句式,表现出的是一种节奏美。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这种美,我在执教的时候就采用了师生对读的方法。
师:黄色给了银杏树
生: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师: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生: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师:扇呐扇呐
生:飘哇飘哇
师: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生: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把短句对赌熟练之后,再来整个句子的对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了句式的整齐和优美。
四、带着问题读
以上读书方法适合读短小的文字,涉及较长的文字,适合学生自由读。如何让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也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注意力呢?
这个就比较适合于永正老师的方法,首先是带着问题读,一定要把问题抛给学生。那是引入竞争比赛机制,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不管是读片段,还是读整篇的文章,要想让学生踏踏实实读熟文章,老师还是要动脑筋,想办法的,参照名师的做法,优秀的案例,我们会少走很多弯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