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籍】《一课经济学》
【阅读内容】第八章:滩享工作机会的企图;第九章:遣散军队和裁减公务员;第十章:盲目崇拜充分就业,第十一章:关税保护了哪些人。
【阅读主题】
1.政府干预就业
谬论:1.低效率的做事方式可以创造工作机会。2.世界上可做的工作是有限的,要是我们想不出更烦琐、拖沓的做事方式来增加工作量,至少可以想方设法将事情分摊给尽可能多的人去做。
政府采取的措施:对工作时间和加班做强制性规定。
结果:1.尽管有更多的人就业,但每个人的工作时数都会减少,总工时因而不会增加,产量也不可能显著提高,工资总额和整体“购买力”同样不会变大。2.这种用高代价换来的休闲时间并非出于自愿,而是通过牺牲自己来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3.提高工资率将导致比以前更高的失业率。
结论:支持摊享工作机会的人,只考虑到他们能够向特定个人或群体提供就业机会,而忽略了这些措施对其他人造成的整体影响。
2.裁员
理论:纳税人以前被征去供应军队的钱,现在可以留着自己用,这样他们就有更多的钱去购买更多东西。换句话说,民众需求将增加。这就能为复员军人提供就业机会。纳税人把这一部分钱用在复员转业人员身上,相当于换取等值的产品或服务。国民生产总值,或者说每个人的财富,就增加了。
3.追求生产最大化才是我们的真正目标。
理论:就业只是手段,生产才是目的。少了充分就业,我们无法实现充分生产这个目标。不过,就算不是为了充分生产,我们也可以轻松实现充分就业。
例证:1.印度远比美国贫穷,但它们的主要问题也不是失业问题,而是生产方式太过落后。2.第二次世界大战让每个参战国都实现了充分就业。
4.自由贸易可以被视为专业分工的一种方式。
理论:若消费者多花钱购买受关税保护的产品,能够用来购买其他产品的钱就会相应减少。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从中获得净收益。
例证: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而向鞋匠购买。鞋匠不想制作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制作。农民不想缝衣,也不想制鞋,而宁愿雇用那些不同的工匠去做。
结果:为了让5万人能够受雇于羊毛衫产业而开征关税,其他产业的从业人数将不得不因此损失5万人。
5.关税常被看作是以牺牲消费者来造福生产者的一种手段。
理论:关税的确让所有的消费者蒙受损失,但并非所有的生产者都从中获益。
例证:假定我们设立的关税壁垒很高,完全是禁止性的,让人根本不可能从国外进口商品。再假设美国羊毛衫售价因此上涨5美元。由于消费者购买一件羊毛衫必须多花5美元,他对其他100种产品的购买力平均减少了5美分。
结果:现在,外国产品在美国完全丧失了市场,外国人换不来美元,根本没办法去购买任何美国产品。结果,美国产业的受损害程度将和以前的出口率成正比。
结论:关税造成的影响改变了美国的生产结构。它改变了职业数量、职业类型,以及一种产业相对于另一种产业的规模。关税使得相对效率较低的产业规模变大,相对效率较高的产业规模变小。因此,关税产生的总体影响是,降低了美国的生产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原本要与之扩大贸易量的国家的生产效率。
总之,就长期而言,关税和就业问题无关,和工资却有关系。关税一定会使实质工资下降,因为它降低了效率、减少了生产和财富。
【原文金句】
1.只要还有人的需要或愿望尚未得到满足,能做的事就没有止境。在现代交换经济中,当价格、成本和工资彼此之间呈现最佳关系时,市场所创造的工作机会最多。
2.我所说的裁员并不是裁掉真正为社会需要提供服务的公务员。
3.窃贼窃取你的钱之后,他的购买力也会提高。钱被盗窃,对于你而言是一种白白损失,钱被征去养活那些冗员,对于你同样是一种白白损失。
4.国家的经济目标也是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人类整体经济的进步,靠的是以同等的劳力获得更多的产出。
5.文明的进步意味着就业人口的减少而非增加。正因为国家变得日益富裕,我们才得以消除童工的使用,让老人无需工作,数百万的妇女也不再需要外出工作。
6.我们将羊毛衫运输成本降低一元钱,接着将关税提高两元钱来阻止羊毛衫的运输。通过减少本来可获利的运载量,我们减少了对运输效率进行投资的价值。
7.关税可以“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工资”,或者“保护美国人的生活水准”。这些事情它一样都办不到。而且就工资和生活水准来说,关税的作用适得其反。
【今日读书感悟和收获】
总是想要被保护的孩子长大以后不是缺乏竞争力,就是变成了“妈宝男”,以后的日子并不见得好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