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遇到一点点小事,就会胡思乱想,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脑子里一遍一遍上演着各种可能。
曾经的我,就是这样的。
后来,我读到了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边上》。
书中,有个青年,也向杨绛请教,自己为什么有那么多困惑、烦恼?
杨绛先生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
的确,很多时候,焦虑烦恼的本质,是因为我们脑子里的不良想法太多了。
想要减少内耗,保持清醒,最重要的就是要拔除自己脑中的不良想法,植入更好的理念、价值观。
而更新自己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阅读了。
正如林语堂所说:“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读书越多的人,越不会和自己较劲。
01、读书,遇见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
苏轼被贬海南时,随身携带的只有两箱书稿。
儋州瘴气弥漫,连纸张都会发霉,身处这样的地方,很多人都担心他没法生活下去。
但他没有抱怨,而是平心静气地把《汉书》抄写了三遍,在读书中修炼自己的内心。
好书读多了,人就会变得不一样。
当地黎族百姓用椰叶搭屋,他挥笔写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不是贬谪之地变美了,而是他在《庄子》里读懂了"与天地精神往来",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寻得了"心远地自偏"的智慧……
更让人值得赞叹的是,这个被政敌称为"祸水"的文人,竟然在椰风蕉雨里,建起了海南历史上第一所学堂,培养出了海南的第一位进士。
他活得豁达,也过得精彩。
当他发现生蚝的美味后,大快朵颐之余,竟写信嘱咐儿子"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
读书人的通透,是把满腹经纶化作对生活的热忱,活出自己的精彩!
02、读书,精神免疫,支援未来的自己
王阳明龙场悟道前,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
贬谪路上遭遇追杀,他伪装投江才得以逃生;在荒山野岭与野兽为伴,他连石棺都给自己备好了。
这样的绝境,他痛苦过、也彷徨过。
如何才能突破呢?他选择了到书中寻找精神疗愈的方法。
他反复研读《周易》,某天夜里突然长啸:"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从此,他就像开挂了一样,著书讲学,建功立业,践行着自己“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梦想。
这份顿悟,不是神灵启示,而是多年阅读积淀的爆发。
阅读,就是在支援未来的自己。
后来,在赣南剿匪时,他白天练兵布阵,夜晚给士兵讲《大学》。
部下问他为何要给武夫讲书?
他笑着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是啊,正是那些看似无用的阅读,源源不断地支撑着他,让他最终让创立心学,成为了"三不朽"的圣人。
阅读,是抵御精神内耗的良方,更是支撑生命向上的动力。
03、读书,重塑自己,改变人生的命运
张海迪五岁就瘫痪了,医生预言她活不过27岁。
这对张海迪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然而,这个山东姑娘,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在病床上大量阅读,不仅自学了四门外语,还翻译了数十万字外文著作。
当止痛药让视线模糊时,她就用镜子反射来读书;当褥疮溃烂无法平躺时,就跪着趴在床沿写作。
所有人,都被她残缺的身躯,迸发的生命力量折服了。
在《生命的追问》里她写道:"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阅读,重塑了她的生命,也带给了她飞翔的力量。
如今67岁的她,依然每天保持三小时的阅读。
有人问她,读书对残疾人有什么用,她笑着展示自己翻译的《海边诊所》:
"你看,这本书让乡村医生学会了如何处理蛇咬伤。"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阅读可以。
写在最后:
罗曼·罗兰说过:"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
那些翻来覆去折磨你的焦虑,早被百年千年前的文字,解剖得明明白白。
如果你也内耗、焦虑,通勤路上,不妨试试用《活着》替换热搜榜,让《病隙碎笔》挤掉八卦推送。
睡前别再刷前任的微博了,不如读两页《苏东坡传》,你会发现失恋的痛苦,在"回首向来萧瑟处"的豁达前,是那样不堪一击。
阅读,是精神的出口,更是内耗的解药。
请相信:那些被墨香浸润过的时光,终将在某个不经意的清晨,回报你以清风明月般的澄澈。
因为,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页都算数。
茫茫人海,遇见就是缘分。亲爱的朋友,非常希望能得到您的“鼓励“或“关注“。您的每一次指导和鼓励,都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什么是真正的爱自己?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答案
人生最好的活法:落子无悔,执笔从容
练就四种能力,做个内核稳定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