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的时候,翻开一页页,看不懂的占多数也是平常之事,但是总会读到某些早已被千古传颂的名句。正是这些熟悉的话成为了铺垫,连贯着不熟悉的内容,让人可以把一整本读下来。
《论语》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虽然不是孔子本人写的,但是却可以通过它领受到孔子的教诲。这几天读下来,虽然不会句句入心,但是会被某些话触动,其实这样也足够了,读了多少会收获到一些感触。
昨天读到述而篇第七,里面有句话是子曰:“加(通假字“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从这字面上来看,就可以体会到孔子对《易经》的高度评价。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到《易经》上的 “无咎 ”,是指没有大的过错,即使有错误也不是很关系很大的那种。
在此之前,从曾仕强教授的文本资料和语音视频资料里,大致听了一些关于《易经》的内容,他通过通俗易懂地讲解,让我们转变对易经高深莫测的主观想法,有时候,人容易被想象的无法揣测的困难吓到,把经典的好东西拒之门外。从这点来看,和《老子》说的那句话:“ 天下难事,作于易。” 是相通的。先不要把它想得太难,怀着空杯的心,扎实地一步步学习。
还有另一位老先生是南怀瑾老先生,他的书籍中也有关于易经的,叫做《易经杂说》,这本书我没有看过,但是听过开头的一点点内容,南怀瑾老先生的文字用词比较谨慎谦虚,他说:“ 研究了大半辈子还跟一个初学的人差不多,实际上讲这门学问我自己都是战战兢兢的,觉得自己非常肤浅,没有什么向大家报告,不过有一点点可以提供给大家的也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已。”
这又让我想起了《老子》里刚才那句:“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 同个段落里后面的话 ,“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总把事情想的太容易,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把困难的一面也要想到。
曾仕强教授和南怀瑾老先生不同的讲解风格,也让人看到了《易经》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待一件事情。不因想象中的困难而却步不前,也不盲目地把它看得太容易。
学习中华民族这部深邃的经典,不为学术的目的,为了能更好地生活,像孔子说的 那样“ 无大过”, 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