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面对难以解决、却又会对自身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时刻”,你是否除了张口结舌、僵在原地,却不知如何应对呢?
比如:当你穿着新买的衣服,哼着小调来到公司,期待大家能夸你会挑衣服,有品位,有气质时,不料一个和你很聊得来的同事阴阳怪气来了句:这颜色,可真够特别的!
再比如:当你想和伴侣好好沟通一下,关于孩子拖拉,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伴侣却不耐烦地说:至于为了这么点小事上纲上线吗?能不能别净用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来烦我?
这个时候,你是想逃离,选择隐忍,当没事发生一样,任事情向对你不利的方向发展呢?还是想爆发,怒发冲冠,事后又感到后悔不已?
可实际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你只感觉“头脑一片空白”,根本无法正常思考。除了僵在原地,你似乎完全不知道该作出什么反应。
事后又好像突然如梦初醒,猛拍大腿:哎,当时我怎么啦没想到这个办法呢?如果下次再这样,我就怎样怎样!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关键时刻掉链子”,等反应过来已经变成“事后诸葛亮”和“马后炮”了。
其实,除了隐忍和暴跳如雷外,还有第三种处理方法,既能圆满地解决问题,又不会伤害彼此的关系。
如果你掌握了《关键对话》这本书的沟通技巧,你就能在工作和生活的关键时刻轻松应对,游刃有余,而不是像上面这样经常性“掉链子”。
《关键对话》作者是(美)科里·帕特森约瑟夫·格雷尼、罗恩·麦克米兰、艾尔·史威茨勒,该书剖析了人们在沟通上常见的盲点,并提供了许多谈话、倾听、行动技巧,辅以对话情境和小故事,帮助读者以最迅速的方式掌握这些技巧。运用本书提供的技巧,不论是多么难以应对的局面,你都能够以事半功倍的效率轻松面对。
本书一经问世便高居纽约时报、商业周刊,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首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出版和再版两次为这本书作序,对这本书赞不绝口!
如果你想学习沟通技巧,那么强烈建议你读一读这本书。
关键时刻,你应该怎么和别人对话?
这本书将教你利用各种沟通技巧,解决生活中难以应对的各种难题,成就无往不利的事业,拥有更快乐的人生。
一、什么是关键对话
关键对话就是指能够深刻影响你生活的那些日常对话。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关键对话。
比如,我们与家人,与同事一开始时相谈甚欢,后来不知为什么,双方意见开始有了分歧,渐渐演变为激烈争论,甚至争吵,最后不欢而散,关系从此恶化,对彼此身心都造成极坏影响。
其实,这就是一段普通对话升级为关键对话的过程。
类似这样的关键对话,甚至天天在我们身边上演着,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觉察已而。
关键对话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1)高风险
比如在以上这个关键对话中,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造成彼此关系疏远,甚至恶化,对我们来说,损失的有可能是从此失去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人。这个风险实在是太高了。
2)不同观点
“双方意见开始有了分歧”符合“不同观点”这一特征。
3)情绪激烈
激烈争论,甚至发展成争吵,不欢而散——这就是情绪激烈的表现。
面对关键对话,我们一般的应对策略也有3种:
1)逃避关键对话
就是选择隐忍,或者逃离的方式,认为自己无力改变事实,只能当没事发生一样,任由事情往坏的方向发展。
2)敢于面对,但往往处理不当
不逃避,正面“迎战”,比如拍桌而起,怒发冲冠,这种态度至少比一味逃避假装看不见的“鸵鸟心态”强一点,但这种处理方式往往不够恰当,于是经常会在事后感到后悔不已!
3)敢于面对,而且处理得当
90%以上的人不是选择逃避就是处理不好,敢于面对且处理得好的人,少之又少,可以说凤毛麟角。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都处理不好关键对话呢?
其实这是人类几百万年进化造成的结果。关键时刻,我们的大脑自动化地作出了相应的反应,甚至在我们意识到以前,这个对话就已经结束了。
当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身体内的反应是很猛烈的,血管里的肾上腺素浓度会快速升高——所以,你的情绪才会像脱僵的野马一样难以控制,这个时候,我们往往能感觉到自己“气得全身汗毛都竖了起来”。
好在,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本书总结出了一套实用的理论,用来应对高风险、情绪化和不同观点的方法,并且已经被验证是切实可行的。它就是《关键对话》中提到的沟通技巧,能让你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轻松化解关键时刻的各种“疑难杂症”。
二、对话之前的准备——从心开始
首先,你必须清楚知道自己这次对话的目的是什么?
可以问问自己下面这四个问题,找到对话的目的:
1.我希望通过对话实现什么目标?
比如:你想和老公讨论孩子学习拖延症的问题,你可以问问自己,我希望通过对话实现的目标是和伴侣达成共识,找出孩子拖延的原因。
2.我希望为对方实现什么目标?
我希望为老公实现的目标是: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对自己的关心和重视。
3.我能为我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实现什么目标?
我能为我们夫妻关系实现的目标是: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双方的爱,从而达到让家庭关系更加融洽的目标。
4.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该做些什么?
为了这些目标,我能做的事有:和老公商量,召开一衣家庭会议,会议上和孩子坦诚沟通,表达父母双方对他的关心,并说出自己的担忧,怕你因为拖延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
通过以上4步,你就能很快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了。
三、双核思考
除了“关键对话”外,我们还要做到“双路处理”。
“双路处理”也就是“双核思考”。正如双核智能手机,同时拥有两个内核,一个负责处理通话,一个负责处理各种数据。
“双核处理”也一样,指的是对话中我们既要关注对话内容,也要关注对话的氛围。并且对话氛围要比对话内容优先,一旦察觉对话氛围开始“不对劲”,要立即停止对话内容,优先恢复良好的对话氛围。
“双核思考”是关键对话成功的关键!
如何才能做到“双核思考呢”?
1.观察对话氛围
实际上谈话并不是在某一个瞬间突然崩掉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识别关键对话的信号是第一步。
注意及时捕捉以下几类表明对话氛围可能开始“变坏”的关键信号:
a.生理变化:
如果在对话中,你莫名感到手心冒汗,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等各种生理性不舒服现象,其实就已经表示身体开始进入防御和准备战斗状态了。
b.情绪变化:
如果感觉到自己或者对方语言中明显带着激烈情绪,那就表示危险已经开始逼近了。
c.行为变化:
比如对方说话的声调突然提高,或者突然有了幅度较大的肢体动作,表示他已经开始感到不满了。
d.保持沉默:
如果对方突然“变得沉默”,表明他已经不想继续谈论下去了。
e.言语暴力:
如果对方感觉不到安全感,就会下意识地使用语言攻击,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你必须马上撤离,才能避免冲突升级。
2.恢复对方安全感
当我们感觉不安全的时候就会有暴力倾向,通常会通过控制、贴标签和攻击等各种方式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恢复对方的安全感的方法有3个:
1)道歉
道歉,表明自己是尊重对方的,真诚的道歉能使对方恢复安全感。这一点非常重要。
2)对比说明消除误会
如果真诚的道歉,未能及时解决问题的话,这时你应当暂停争执,利用对比说明法重建对方安全感。先表明你的最终目的,同时表明你对他不同观点表示尊重。
然后指出对方的“盲点”——对你的误解,用对比说明法向对方阐述自己的观点。比如可以用“我希望的是……并不是希望……”或者“我不希望……,而是希望…”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目的是让对方意识到他们可能理解有偏差了,讨论是可以继续下去的。
3)创建共同目的
四个步骤:
第一步,表达愿意积极达成共同目的的愿望
第二步,努力找到对方观点之后的真实目的
第三步,一起探索共同目的
第四步,共同寻找新的可能性(共享观点库)
先要表达自己愿意和对方讨论下去,而且要努力去思考对方的真实目的,这样你们说到一个点上。
其中第三步找到共同目的是核心。
比如上文提到的夫妻双方讨论孩子学习的问题,其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孩子更好的健康成长,为了全家人生活更融洽。
这就是共同目的法。
3.恢复自己的安全感
如果对方激怒了你,除了用心理暗示让自己冷静下来外。还可以采用“对话回路”法。
我们在对话实际上有一个隐藏的回路,理解了这个回路,你就会知道自己和对方为什么会突然有了情绪,会了解关键对话是怎样一步一步“变坏”的。
那怎样恢复我们的安全感呢?
可以通过回溯的方法,问自己以下4个问题,找到自己到底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1)我是否表现出了沉默或者暴力倾向
2)是什么情绪导致了我的行为
3)什么想法导致了我的情绪
4)我的想法有什么依据?
这个回溯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思考过程,所以通常无法在对话的同时进行,而且你已经处在不安全的情况下,很难做到理性思考。
但在对话中,为了迅速平复自己的情绪,可以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
1)你有没有故意忽略自己的责任?
2)对方为什么会那样做?
四,对话回路,即事后复盘
重温自己的目标四问
事后复盘非常重要。建议你准备一个本子,专门来用记录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情绪激动,对什么话题表现出敏感或暴怒。
经过反复多次的记录和反思后,如果对方再说出这些话来,你马上就能意识到自己可能会被对方激怒了,经过刻意训练,你慢慢就能够一点点克服自己的问题了。
最后,请记得好好说话
安全感恢复后,对话得以继续进行。这时,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倾听对方观点呢?
表达观点的五步法:
a.讲事实经过
b.说出你的想法
c.征询对方观点
d.作出试探性表述
e.鼓励做出尝试
倾听对方观点4步法:
a.询问观点
b.确认感受
c.重新描述
d.主动引导
回应对方观点的三种方法:
1)赞同
2)补充
3)比较
写在最后:
好好说话是一种修行。如果你也想在各种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用一种“四两拨千斤”方式,化解生活中各种难题,成就幸福快乐人生的话,反复阅读并认真践行《关键对话》书中的沟通技巧,绝对是你最明智的选择。
(26队: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