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自己是一个心存着过度质疑精神的人,从来不相信什么经验主义,什么大师。除了孔子、老子,王阳明等,这些中国人精神的铸就者,我对于那些称之为大师的人常常嗤之以鼻,特别是近现代的。因为被这种心理所蒙蔽,所以季羡林先生就是曾经在我心里并看不上眼的人物。常常想,无非是活的长了一些罢了。现在想来,这种心理真是该打,没有读过季羡林先生作品,不了解先生成就,而妄下定论,这种行为断不可取!

近期,读了钱文忠先生的《三字经》,看到钱先生对于三字经的解读,继而对钱先生的先生季先生有了一种了解的冲动。于是,又拾起了早就买来但是没有仔细读过的季羡林先生《一花一世界》的散文集子读了起来。读后就被先生那种精神所折服,先生无愧于大师。虽然,先生先去十年之久,但是,先生的音容笑貌在文中熠熠生辉,我想文字间流露的就是一种大师的情怀,一种文人的精神。

虽然之前读过一遍,由于之前心理作怪,由于阅历尚浅的关系,当时没有太多感触。但近四十的我,今天读来,确实感慨万千。慈爱,温和,感恩,宽容,乐观,这些词语从文中冒了出来。

对于母亲,感恩之心,当写到棺材中的先生母亲的时候,我的眼泪湿润了。他并没有只写自己母亲的好处,但是通过另外一位惦念着自己儿子老妇人的情感,把母亲对自己情感写了出来,笔法虽然运用了技巧,感情确实真挚无比,‘想到母亲在这枕头上想到儿子的时候不知道流过多少眼泪,现在却轮到我枕着枕头流露了’,每一个有着情感的常人,看到此文时,谁又不会留下心有戚戚的眼泪呢?。

老人这一文,主要体现了人对于生命的渴望和强大的生命力“身体不行了,他仍然希望壮壮实实的活几年,再活几年”,包括后面的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篇章中,也有季先生对于生命的思考,这思考让人感觉到了在先生思想中生命的伟大和对生命应有的尊重。王妈,在他身上看到了母亲的伟大,女性的精神支柱就是家庭。乞丐,先生通过这篇文章写出了他内心的慈爱。记得自己小时候曾经因为乞丐闯进家里大打出手,而季羡林先生却与乞丐成为朋友,虽然女乞丐种的扁豆未必好吃,缺少一份心意。欧朴尔太太,却是一个异国的朋友,好人到那里都会遇到好人。还有很多如咪咪和孩子们,一位慈祥老人跃然纸上。季先生说不明白孩子们,为什么会对他如此亲近,我想这就是一种禅性,一种佛性,更有一种儒雅的君子之风,因此,才会有这样的吸引力。此外,就是季先生对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充满了情感,而这情感朴实无华。作为一个装文人的我,曾经也有过“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少年情愫,但是,读到季羡林先生对生活、对生命的感悟的时候,心想一个失去了妻子、女儿的老人,在九十多岁的高龄的思考,却没有欲说还休的含蓄,“我虽然已经九十五岁,但自觉在讨论走的问题为时尚早。再过十年,庶几近之”。在看完此本书之后,我还看了季先生与白岩松的一段纪录片,他坦言就是要用剩下的时间为国家研究做点贡献,他也的确做到了。
大师,不是因为年龄称为大师;先生,不是因为学历而成为先生。之所以能够让人敬重,是他们身上有一种家国情怀,他们的爱是大爱,他们的情是豪情。也许有时也有儿女情长,这是真性情的流露;也许也有寄情山水,但是绝不失先天下之忧的责任感。季羡林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因为一本书而去崇敬一个人,也许书中的细节描述我已忘记,但是,季羡林先生的榜样力量却长存心间。
������;/
网友评论